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东北方言通过词缀、叠韵的使用以及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使拟声词不仅用于叙述,而且用于描摹和抒情.词缀配合语音的轻重格式变化延长了生理之"气"的运行过程,从而使心理之"气"即情感的表达更为夸张和透彻.叠韵和儿化及语音的高低起伏格式一起强化了语义,折射了东北人的生活趣味.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东北人以情感和感受为核心的文化取向.东北民俗喜剧语言的押韵方式是对传统诗歌押韵方式的反叛,它在字数和句数上没有限制,词义、词性不讲究对仗工整,常用仄声韵,韵脚后附加助词或词缀,以及随时换韵和一顺边口的特点都和东北文化的快乐和狂欢特征具有同构关系,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42.
毛泽东的诗词气韵沉雄,气势磅礴,在大气磅礴之中包含着厚重的情丝或深刻的理念;他擅长把感情思想结晶在一个或二个核心的意象上面,并通过核心意象层层展开,步步推延而终于浸透于一个具有特殊颜色、气味与节奏的氛围里;他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往往寓刚于柔,豪放与阿娜共艳,崇高与优美并现,以飞驰的想象、瑰丽的色彩、缤纷的语言,表现出那种无羁无束、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3.
笔墨具有文化属性,中国书画的笔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单单是一根线、一点墨就有文化品位.点的大小、方向、浓淡、枯润,线的长短、粗细、软硬、疾徐,都能显现书画家的品位和境界,这就是笔墨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44.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45.
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对水墨意境中所蕴涵的"香"、"幽"、"气"等三味感悟,可以理解中国水墨画创作和欣赏中对意境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加深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46.
书法的创作,只有将"笔墨"转换成"意趣表现"才能使作品达到较高的境界。于桂林的作品通篇布局上,字里行间以及墨色变化、运用都注重于气韵的自然表达,于意驭法,以韵驭笔,以情驭墨,使作品不但蕴含着清新流动的气息,还让人体悟到作者将笔意、气度和精神化为时代艺术生命状态,显示出个人笔墨精神和艺术之美。于桂林,1956年出生,江苏省泗阳人。自幼喜书法,先后师从洪  相似文献   
47.
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同构”.这一宇宙意识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本体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决定了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决定了中国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审美的基本认识.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品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48.
在中国思想史上,元气是一个贯串始终而又内涵十分丰富驳杂的基本范畴,中国绘画与工艺美术深受元气论的影响,使其追求的目标、审美取向和艺术手段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49.
谢赫提出"六法"以来,"六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的核心理论,尤其"气韵生动"更是被奉为圭臬,自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论气韵非师>篇中强调了"气韵"是人的先天性气质,是不可学的以后,把谢赫具有内在联系的"六法"机械地割裂为两个部分,让后学迷茫,黄宾虹以其毕生的实践和卓越的见识,发展了董其昌通过后天性修养的方式,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气韵"的观点,指出了"笔力"的强弱是决定"气韵生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民族图形洋溢着生命之美,文章探讨了生命形态本身在整体感、秩序感、运动规律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民族图形审美特征的深层次相关性,将民族图形生命之美的根源归结到“天人合一”宇宙系统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价值观,而民族图形是这种观念在具体造物活动中的投射。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族图形中完满统一、和谐、气韵流动等突出反映生命之美的造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