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诗和画历来有着相通之处。李清照是以词名世的 ,同时由于社会风气的陶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于是有意无意地将绘画的手法、技巧包括形象、气韵、色调及运笔运用到填词当中 ,故使得她的词具有浓厚的画意。  相似文献   
62.
中国写意画构图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写意画独具东方的审美特征,在构图形式上也丰富多变.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一种具有东方形态的构图律.它所构建的是稳固而富有韵律美的整体,是将各种美的元素构成的新格局,也是因立意而拓展开来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63.
中国画的线描艺术能够完美地表形达意,经过几十年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而"气韵生动"和强烈的装饰性正是其美学观的精髓.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线描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4.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小说“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指出了唐传奇的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作意好奇”、叙事委曲、语词华丽。然而唐传奇中也不乏风格刚健、精炼简约、颇具“风骨”审美特征的小说。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6.
"气"是在西周初期就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理论范畴."气"以其自身独具的内涵和命意昭示了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及其生发赓续、蓬勃旺盛的创造力量.在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正由于"气"范畴的产生和发展,才形成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有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才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美学精神的途径,也是建构适合我们今天时代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68.
“韵”是中国古代艺美学批评与鉴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之一。钱锺书从“六法失读”中指出,“气韵”较之“气韵生动”更规范,谢赫以“生动”释“气韵”,仅道“气”而未申“韵”。又从“韵”之渊源与流变中指出北宋范温的有余意即为“韵”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及其独特贡献,发前人所未发。钱锺书对“韵”的阐释,是20世纪“韵”研究的重要成果,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总结。  相似文献   
69.
朱生坚 《社会科学》2002,2(2):75-78
本文考察了“气韵”的基本内涵 ,在于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气”与指涉形式和内容的“韵”的结合。“气韵”是对“中和”的扬弃。从两汉、魏晋、唐代到宋代以后 ,“气韵”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消解的过程。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之一 ,气韵值得加以进一步整理和转换 ,参与当代中外美学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70.
神的表达,是中国画的终极追求。宗炳的“畅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进一步发展了“以形写神”论。意象性是中国画的根本特点,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形写神”观对中国画影响深远。在造型上,中国画追求不似之似;在创作表现技法上,重视以线造型,以墨色为‘主。“以形写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指引着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