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南宋一方,由于遭到金的侵略,退处半壁江山,因而爱国主义高涨。而在金朝内部,伴随着整体性汉化的趋势,同时因为证明其统治中原地区合法性的需要,也产生了“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这种思想意识在金代文学中有着系统而鲜明的表现。金代文学表现“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熙宗、海陵二朝,汉化的开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催生了华夏正统意识,这种意识一产生,便在诗文作品中有所表现;二、世宗、章宗二朝,汉化的完成和“文治”盛世的出现,使得华夏正统意识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自居华夏正统而视南宋为“蛮”、“夷”的极端思想,这些思想意识在当时的代表性作家那里有鲜明的反映;三、卫绍王、宣宗、熙宗三朝,由于中原地区受蒙古、南宋的双向进攻,金人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不弱反强,在亡国之际大放光芒。这种光芒投射到了元好问等一批金末文学家的反映沧桑之变的作品里,而元好问编纂《中州集》更表明金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已经得以升华。这种思想意识最终为南宋遗民所认同。  相似文献   
22.
清初国家不断强化对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治理,但清代中后期,伴随着汉化的进程,民族边缘地区的宗族组织在土著大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士绅作为国家与宗族的中介,日益成为地方社会的权力中心.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使民族边缘地区的乡村社会再次出现自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23.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国际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优秀软件,如PCTOOLS、FOXBASE、Turbo C、AUTOCAD等等,它们绝大多数都以西文为背景,不能直接有效地处理中文信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和推广。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开发汉化软件,即利用软件汉化技术,对原西文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汉字信息。因而开发汉化软件仍是计算机在我  相似文献   
24.
辽代出现了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的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辽西地区和燕云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构成的差异,在民族文化融合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辽代墓葬资料反映出辽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强烈,契丹人汉化是整体性的,是历史发展趋势;部分汉人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燕云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相对较弱,汉人平民墓地和高官墓在葬俗上没有契丹化,但在日常的服饰、出行方式上出现了契丹化。这与契丹为统治民族,契丹文化上升为国俗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WTO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加深,中外词语的对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频繁。本文就外来词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6.
南北朝鲜卑族的汉化过程与诺曼底朝、金雀花朝诺曼底贵族的盎格鲁化过程,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起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却都为加快历史进程和形成民族大家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7.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汉语诗,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全面影响,其诗歌文本无论内容抑或形式都显示着汉化特征;同时,又因为本民族诸文化基因的存在,表现于作品的民族意识和精神风貌,与汉族作家相比难免出现的差异。重新审视和评价少数民族作家汉语诗的非汉化痕迹,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8.
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词汇,其中一些已经很好地被汉语“汉化”,在发音、拼写习惯和构词方式上已完全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而有些词语还带着异域风情.旨在通过对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的“汉化”过程的分析,揭示我们汉民族语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汉民族语言在引进、运用、吸收和改造外来词与的过程中体现了汉语本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渗透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29.
关于"满人汉化"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诸多分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承认汉化"和"反对汉化"两种截然不同以及由此产生"折中"的几种观点。从清东陵汉学、汉教习的裁撤以及汉学的再设立这一个案的视角分析,传统的"汉化"观点是正确的,是接近历史真实的。清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曾经建立过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相比,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地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学习汉文化和保留本民族的长处。清政权之所以能够统治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帝国近三个世纪之久,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否认汉化,就无法解释清王朝入关以后的陵寝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确立,进而也就无法解释整个清王朝的历史。满汉文化尽管在最初接触时发生了某些冲突和碰撞,但最终的结局还是走向了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是在清朝统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完成的。满族文化这股新鲜血液在与汉族文化交融后,为丰富中华灿烂的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0.
慕容鲜卑及诸燕是五胡十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及政权,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其从游牧部族走向创建中原政权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中原模式的嫡长子继承制与传统部落继承制的斗争。但是,这二种继承制度的斗争,其形式表现为并存还是部落继承制仅从观念上影响着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制度本身,嫡长子继承制是否确立?这是澄清慕容氏继承制度的实质性问题,惜前人均未进行探究。文章认为,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制度本身,已经在慕容氏创建中原王朝的过程中确立,只是在后燕末期的国难中被动摇、最终在退据龙城故地后复归,并不能以“始终存在两种继承制度的斗争”来简单地涵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