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01.
本文主要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外来词在汉语言文字中产生的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联想意义和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对外来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2.
南北朝时期胡姓汉化与汉姓胡化的政治目的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胡姓的汉化与汉姓的胡化现象。胡姓的汉化是历史的需要,汉姓的短期胡化现象,是统治者为解决孝文帝改革留下的隐患的权宜之计,而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历史趋势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203.
宁德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上金贝是蕉城区金涵畲族乡的一个纯畲族行政村,云门是周宁县唯一的纯畲族行政村。两个畲族村的历史文化特点颇有类似,其先民迁入成为寺院佃农,此后地位一直没有提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畲族才与周围的汉族一样翻身做了主人。几百年来,两村畲族文化受到压制,并逐渐接受了汉文化,以致今日两村畲族特有的文化特征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4.
慕容鲜卑是十六国时期统治过北方的胡人部落。经过早期的汉化改革和近一百年的关内生活,他们在很深的层次完成了汉化。可以说,他们是十六国时期汉化程度最高的胡人族群。但是,不论他们的汉化程度多高,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到他们生活中的本民族习俗。本文考察了慕容鲜卑在汉化的同时所保留的胡族文化,诸如牧业,本民族语言,族内婚,等等。关于此种现象,本文从同化量化标准的角度给予解释,指出由于汉族社会组织的封闭性,慕容鲜卑汉化的途径只能是从外部学习汉族文化,最后把自己的社区变成与汉族相同的社区;汉化不等于非汉族文化变为零,因为汉族文化本身不统一,中国地方文化系统可以兼容一些非汉族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5.
在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家族、政权的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前秦政权在苻坚统治时期,采取了广立学校、礼聘儒生、择优取士等一系列汉化教育措施,使永嘉之乱后"经沦学废"的北方又一次出现了儒学复苏的局面。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苻秦政权最终未能实现一统华夏的梦想,但是苻坚等人采取的崇儒兴学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6.
金源文化即金代文化,是女真族与汉民族在冲突融合中全面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同时也保存有女真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以中原文化形态为主要特征的一代北方区域文化.金源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女真原始、借才异代、中州文派、流落异代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7.
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论界》2008,(7):107-109
鲜卑兴衰与北朝兴衰同步,走着鲜卑汉化、统一北方,北方统一、鲜卑消失的历史道路。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北魏翦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秃发部,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汉化成功的范例,但迁都洛阳后的一些改革不彻底,给北魏带来严重恶果,导致分裂。鲜卑宇文部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行改革以自强,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融和,灭掉北齐,融入先进的、更大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208.
脱胎于内徙胡人的北朝胡姓是中古门阀士族群体的重要成员,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士族化道路与汉人迥异,体制层面的门第建构与文化心态的华夏认同双管齐下,在门阀化的同时潜移默化间变夷从夏,汉化归根结底是以上流阶级为导向的门阀士族化。故籍善无郡的北齐鲜卑尉氏家族的发迹堪称明证,他们并非著籍河南洛阳之北魏勋臣尉迟氏,而是东魏、北齐因缘际会的新贵,符合士族社会门第再造的规律。河北保定曲阳县产德乡近年出土大量尉景家族墓志,以墓志为中心,揭示其门第形成和观念嬗变,反映了胡姓士族的演进趋势。门阀化与华夏化是这些墓志修撰的并行主线,表明二者一体两面的紧密关系,而围绕婚(社会)嫁、宦(体制)、学(文化)展开的篇章,更能展现尉氏新贵高度的门第与华夏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