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675篇
劳动科学   43篇
民族学   177篇
人才学   19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858篇
理论方法论   279篇
综合类   5356篇
社会学   551篇
统计学   12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555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586篇
  2011年   675篇
  2010年   609篇
  2009年   677篇
  2008年   742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482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汉语大字典》在义项的书证方面存在一些疏误,内容涉及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一例两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2.
以协商民主来提炼民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与基础.民意具有合法性、可塑性、扩散性等特征.民主与民意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更具操作性的程序与机制使民意得以优化、提炼与升华,克服了民意的盲目与冲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实现形式,推广协商民主,使民意传递机制制度化、正规化.  相似文献   
33.
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文章从民族文化性、内容丰富性、意义潜在性、本质教育性和关系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34.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的公益机构,是海外朋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学习借鉴不同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发展而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龙头产品,孔子学院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发展的势头引人瞩目。本文谨就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趋势作一概括性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5.
形象意义可细分为明喻意义、隐喻意义和换喻意义,是双语转换中不能忽视的修辞意义。英、汉语申均存在着大量形象意义丰富的表数量词,但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汉英表数量词互译时应从语义深层寻求信息通道,根据量词所表现的不同方面的形象意义分别采用对应转换、替代转换和增补转换三种方法,对其承载的形象意义进行有效转换以力求译文达意与传神。  相似文献   
36.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  相似文献   
37.
不同利益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各不相同 ,使用会计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也各不相同 ,这就给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提出了既理性又现实的课题。理论上的会计信息 ,其价值的形成必须把所有使用者共同认定的取向作为理论依据 ;现实中的会计信息 ,其价值的实现必须有效地遏制“信息源”、“信息人”和“信息形式”被控的现实  相似文献   
38.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非学界历来认为的汉语的单音节结构和四声特点 ,而是由汉语的生成机制———象声表意所预设铸就了的 ,即汉语的词音特征与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的自然音韵之间具有一种象拟的关系。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一种“天籁”般音韵美的特征 ,而且使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即使脱离诗歌语词概念意义的导引 ,也可以获得对全诗情景韵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39.
读罢《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刊登的王永红同志《“tong”音义探源》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处处留心。勤于思索,于人们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探究溯源,刨根问底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笔者在翻检有关辞书后,又觉对“tong”字的音义,应再进行一番“探源”。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