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9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考察<史记>汉魏时期之流传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但却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点,即汉魏时期<史记>之流传与<春秋>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与<史记>流传密切相关的人物中,其事迹稍可推详者,如杨恽、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陈元、段肃、冯衍、班彪、班固、杨终、延笃、颍容、谯周等则多具<春秋>学渊源,而且不少人本来就是以<春秋>名家.<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迁<史记>列入"六艺略"的<春秋>家,是深切其实的.<史记>是西汉中期方兴未艾的<春秋>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春秋>家之"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2.
《琼州学院学报》2015,(6):18-24
身份认同是学术自觉的前提,没有深刻的身份认同就没有真正的学术自觉。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思维动向、价值取向、功能指向应表现为以学术为天职的学者高风与审美境界,与科研的工具化、功利化相较而言,艺术化、学术化存在乃学者生命的内容与形式。木斋的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汉魏古诗为中心的研究,历经发微与解构、考释与重塑、确证与跟踪,处处体现出鲜明的学术自觉意识,究其主因缘于其探究真理为最高鹄的之身份认同与学术自觉产生的不竭动力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3.
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时期。鲁迅先生主要是就纯文学而言的,其实中国的应用文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走向自觉的。六朝的应用文研究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应用文写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这一时期的应用文理论中获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4.
曹魏时期关于敦煌太守安定皇甫隆的历史事迹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而在道教及相关典籍中,还有安定皇甫隆长于养生、并为曹操传授养生术等记载,尚未引起重视。考察了皇甫隆曾跟从汉魏之际的著名方士学习养生术和道术,并将其传诸后世的历史;又通过对汉末方士年龄记载的夸大特点和安定皇甫隆家族的考察,认为这两个皇甫隆应同属一人。皇甫隆既是一位秉承黄老道家思想、热衷道教养生修炼、并为养生术的传承做出贡献的养生家,又是一位长于为政、施惠百姓、足以名垂青史的杰出的地方官。  相似文献   
95.
汉魏士子,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往往陷入出与入的两难困境之中,为了寻找出路开始选择道家。而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其散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和意象自然也就成了士人文学创作取材的基点。《庄子·至乐篇》中有一段关于髑髅的寓言,通过庄子与髑髅的对话表达了庄子的生死观。东汉张衡取材于此,作有《髑髅赋》,首次把庄子的逍遥世界转化为文学意象世界。之后三国魏李康、吕安也都作有《髑髅赋》,曹植则作有《髑髅说》。本文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这些赋体文学中关于髑髅意象的分析,揭示出汉魏士子努力进取却又彷徨挣扎的痛苦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6.
汉魏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97.
《吊屈原赋》先唐注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赋名篇,历代注释甚多。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有胡广、服虔、应劭、郑氏、李奇、邓展、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韦昭、晋灼、臣瓒、徐广等14名注释家为其作注,这些注释文字主要保存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征引中。早期注释或注音,或释词,或解句,或校勘,促进了《吊屈原赋》的解读和传播。  相似文献   
98.
张溥是明末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分篇来看,是对单个作家作品的论述;合而观之,则是一部汉魏六朝至隋代的文学简史,是张溥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张溥的文学思想具体特征有:文质并重而又偏重于质;强调作家的品格和节操;文学上自然强调复古,但不贵古贱今。他试图从复古为革新,改变明末文坛的萎靡不振,提倡内容充实,语言刚健有力的文风,激励文人讲品格,重节操,积极济世,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他的复古,是古为今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9.
孙志奇 《理论界》2006,2(4):171-172
本文通过解读辽阳汉魏壁画中描绘的昆仑山、扶桑树、云气、三足乌、蟾蜍、飞廉、羽人、仙鹿、羊、鹤、玉璧等图像学内涵,系统论述汉代“羽化升仙”、“天人合一”及“祥瑞辟邪”等理念,从而全面展示汉代辽阳先民的神话思想。  相似文献   
100.
我国古代公文文体辨析理论的出现,当以蔡邕<独断>、刘熙<释名>为滥觞,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为发展,任昉<文章源始>、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为高潮.公文文体理论也是这一时期公文理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