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29篇
丛书文集   936篇
理论方法论   146篇
综合类   3027篇
社会学   12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人体素描是艺术院校绘画类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提高绘画技巧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素描教学模式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长期存在着重技巧、轻语言的倾向。本文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则原则上既要保留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严谨和科学,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艺术语言的提炼,通过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首先是通过理解人体结构,把握人物造型的准确性;其次是通过探索人体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体现画面的情境性;再次是通过夸张、变异人体结构,表现人物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82.
"男主外"而"女主内"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礼教,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男外女内"的教化礼仪得到强化。"帘幕"可垂可卷,有着阻隔和连接内外的功能,在内外世界交接的地方,存在着双性目光的交流。"帘幕"意象由此获得性别角度上的内涵,不同性别主体探知的"帘幕"世界大相径庭:"男子作闺音时"借"帘幕"背后的女性生活表达自我心境,使词作具有"双性之美"的审美特质;女性词人则借用"帘幕"反映自身深居内院的孤独生活以及展现自己对自我角色的期待,具有"自我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83.
谈玄之风始于正始年间,持续至东晋末期。玄风对两晋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玄风影响,西晋时期咏鸟赋的创作较为繁荣,其意象类型主要有:"玄鸟"意象、"逸鸟"意象、"儒鸟"意象等。三种鸟意象的出现显示出西晋时期的咏鸟赋创作既与政治密切相关,也与当时玄学风气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4.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8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04-110
李宪乔是高密诗派领袖,与其兄李宪噩、其弟李宪暠等人一起推动了乾嘉诗坛宗中晚唐风气的发展。他深受韩孟诗派影响,在诗学上宗法韩愈、孟郊,在诗歌创作上尤宗贾岛。这使其诗风与当时诗坛所笼罩的盛世之音区别开来,并对之后以韩孟诗派为宗的宋诗派、同光体产生影响。李宪乔及高密诗派对韩孟诗派"寒瘦清真"诗歌风格的重视,不仅反映出清代诗坛审美趣味的新动向,更是对清中期盛世诗学的一次重大突围,其堪称清诗物华反素、势大将收风格转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86.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意象造型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在不断的发展与出阿奴革新,为了能够实现对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创作,本文进行重点的分析.通过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意象造型的延续理解,然后通过传承与拓展,希望可以让其研究更加的深入.  相似文献   
87.
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玄学派诗人马韦尔描绘了三种富含原型的意象世界,与诗歌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完美地契合于一体,巧妙地论证了"及时行乐"这一世俗主题。首先,神谕世界中刻画的伊甸乐园表达了潜伏于人类心底深处的集体梦想;随即陡然出现的死亡意象使读者堕入一个魔怪世界中,唤起了人类对永恒逝去的无奈及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最后,马韦尔引领读者回到了以日常意象为主体的经验类比世界,自然而然得出了人生苦短、要尽情享受当前的快乐的结论。原型意象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基本模式的体现,《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丰富的原型意象赋予了该诗传统主题新的生命力,从深层意义上揭示出该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为流传佳篇的原由。  相似文献   
88.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1):16-19
Image(形象/图像/意象)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和美学对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文章以维吾尔谚语为切入点,说明其中展现的维吾尔民众对于"水"与"火"的原初意象,在此基础上揭示人们如何借助这一具体认知工具,逐步认识身边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衍生出一系列与"水"、"火"有关的隐喻,进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这一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0.
付元琼 《学术探索》2012,(2):128-131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