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9篇
  免费   1193篇
  国内免费   116篇
管理学   3578篇
劳动科学   129篇
民族学   683篇
人才学   158篇
人口学   233篇
丛书文集   7343篇
理论方法论   1243篇
综合类   11740篇
社会学   1148篇
统计学   393篇
  2024年   389篇
  2023年   1508篇
  2022年   854篇
  2021年   1531篇
  2020年   1499篇
  2019年   1136篇
  2018年   504篇
  2017年   782篇
  2016年   862篇
  2015年   1232篇
  2014年   2096篇
  2013年   1215篇
  2012年   1362篇
  2011年   1487篇
  2010年   1296篇
  2009年   1420篇
  2008年   1440篇
  2007年   1209篇
  2006年   997篇
  2005年   837篇
  2004年   753篇
  2003年   704篇
  2002年   581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政企不分、“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一直难以彻底解决。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独资公司治理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亟需探索选择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探索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42.
借助现象史学的方法,根据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模式生成和演进的机理,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模式概括为"中心主义"国家治理模式。"中心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是以社会的一个中心力量为主导发展形成的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经过历史的沉淀,"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已凝结成为中国人稳定的政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着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选择的曲折道路证明,当代中国必须自觉地立基于"中心主义"政治文化传统,创新和优化"中心主义"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43.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声誉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以2007~2012年我国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从会计专业独董的视角研究独立董事声誉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专业独董的声誉对企业盈余质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受聘于大股东掏空严重、低市场化进程地区企业和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的高声誉会计专业独董上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在使用不同的盈余质量度量方式、不同的独董声誉度量方式、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依然成立。本文的结果表明,高声誉的会计专业独董能积极发挥治理作用,提高盈余质量。本文为独立董事声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声誉机制能激励独立董事维持其独立性,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从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这对于当前我国不够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944.
《东岳论丛》2016,(9):65-7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国最为核心的软实力。提高软实力首先在于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也反映出什么样的国家治理理念。计划经济对应着一种制度设计理念,而市场经济对应着另外一种设计理念,各自都有内在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945.
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的现实困境及其治理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要求下,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而市场与社会力量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为此,科学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相互协调的社会共治模式成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状,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之间的矛盾为主要背景,深入挖掘政府、市场、社会在共治中失灵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并基于风险治理的现实状态与未来要求,梳理“政府—市场—社会”参与社会共治的治理逻辑,探索多中心嵌入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体系的功能性设计,并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共治提出一系列制度性设计,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为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46.
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行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通过探讨广西歌圩协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参与歌圩文化传承的行动模式、特点及局限性,来剖析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行动中的发展模式及实践意义,在治理视角下讨论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7.
治理腐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相关实践规律和条件因素,既从整体布局上建构协同性腐败治理体系,又在常态化实践中催生持续性廉洁增量,实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目标。理解当代中国全面从严治理腐败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政道逻辑,明确全面从严治党及全面治理腐败的逻辑。在攻坚克难之际,从学理上澄清质疑中国政府反腐败"彻底性"的若干错误思潮,有助于总体把握"全面治理"的战略布局和"从严治理"的战略要求,从整体上构建和优化当代中国腐败治理体系及其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948.
訾其伦 《领导科学》2012,(23):53-54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十分重视人才,他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墨子·尚贤上》,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把推崇、任用贤能之人视为为政之本,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主张"尚贤事能为政"(《尚贤上》).墨子在《尚贤》篇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及管理的策略和举措,在当时的人才思想中可谓独树一帜,对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的选人标准和原则 1.崇德尚才的选人标准 墨子在选人上坚持崇德尚才相统一的标准.墨子认为,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即包括德行、能力和学问三个方面.三者中,墨子把德行视为首要的、根本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建议统治者"列德而尚贤"(《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其一,人才应该德行敦厚,怀兼爱之心,行仁义之事,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  相似文献   
949.
吴昆 《社区》2014,(32):40-40
晏婴是春秋时的政治家,齐国三朝卿相。齐景公继位之初,这位两朝元老并未受到重用,而是被派去治理东阿边陲(山东阿城镇)。过了三年,齐景公想了解东阿的治理情况,听到的却都是晏婴的坏话。齐景公很生气,找来晏婴问罪。晏婴检讨说:“臣错了,请您再给我三年时间,保证您听到的都是好话。”  相似文献   
950.
近年来,随着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一方试验田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通过跨地域合并,组建了一批农村新社区,并在“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之际,依托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构筑了一幅幸福美好的农村发展新图景。为着力突破社工人才的瓶颈性制约,文成县探索实施“1+3”模式,全面铺开社工人才继续教育,为社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