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6篇
管理学   175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186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准确把握川渝地区新闻传播院系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两地之间资源协同与优势互补,文章采用知识计量学的方法,对“十三五”时期两地新闻传播院校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和科研立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从论文发表量来看,川渝两地新闻传播院系均形成了领头高校一马当先、其他高校梯次竞相跨越的发展格局。从高产作者、发文方向、载文刊物等指标来看,川渝两地各个高校和机构均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研究专长,反映了两地院系研究方向较强的互补性。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主题来观照,两地形成了“强—强”“强—中”“强—弱”“中—中”“中—弱”“弱—弱”等六种组合形式的梯度研究方向。在未来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以实现学术资源的良性互动和学科的协调发展,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传媒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92.
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相关面板数据,论证了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能。文章首先通过熵值评价法测算了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运用描述性统计、ADF检验以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二者辩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成渝地区的数字经济总体呈现波动上升发展趋势,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优势;此外,政府参与程度越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具有正向增进作用。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成渝双核的辐射作用,带动非核城市经济发展;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3.
94.
95.
2014年12月6日,由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传承与创新:江南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国际创新基地召开。来自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和青年才俊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发表论文的内容包括了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江南史研究状况总结以及最新的一些文献整理成果发布,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民间组织等各个层面。本次研讨会就古代江南、近代江南文献资料问题、近代江南城市生活、明清与近代江南社会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96.
黄世坤 《城市观察》2024,(2):71-80+161-162
本文构建了包括供给需求逻辑、政市关系逻辑、空间布局逻辑、竞合优势逻辑在内的区域夜间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亮点纷呈,多地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初步形成双城引领、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竞合优势,但也存在业态供给亟待丰富创新、政府作用未充分发挥,空间布局缺乏系统规划,竞合优势有待增强等问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能级提升可从四个层面着手: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形成供需适配的市场供给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展现更加积极的政府作为;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经济圈夜间经济新地理;立足资源禀赋,塑造区域夜间经济竞合新优势。  相似文献   
97.
98.
一、经济圈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圈又称经济区或经济带,它是地域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经济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其中中心城市是一个增长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龙头或极核.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交通、通讯、信息等设施形成辐射联系次级中心城市和区域腹地,利用资源和产业集中配置于区位优势显著的中心城市,从而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圈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辐射功能和扩散半径,进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成长,这是经济圈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99.
彭劲松  黎智洪 《城市》2010,(9):15-22
“西三角”经济圈(以下简称“西三角”)是西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构成的相对发达的城市与产业密集区。“西三角”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工业布局地区,经历了西部大开发打基础、建平台的十年,即将开启重点开发、优先开发的十年,着力推进西南和西北区域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共同打造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高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0.
李快满 《城市》2010,(11):29-34
兰白都市经济圈包括兰州市域(5区3县)和白银市域(2区3县),共计13个县区,总面积3.43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土地面积的7.54%。2008年末,兰白都市经济圈总人口为506.13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19.26%,其中非农业人口1246.9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8.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