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8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71.
易旭明 《东岳论丛》2023,(4):65-74+19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之治”是唯物辩证法和中国传统智慧相结合,形成的国家权威、社会共识和民众参与平衡的新型现代化治理模式。现代化治理要求县级主流媒体探索从宣传喉舌向治理助手的定位升级:价值定位于传播根本价值、权威政策、服务信息,吸纳民意互动;关系定位于为治理部门提供信息连接服务,与上级媒体形成技术嵌套合作,通过社交媒体矩阵连接治理客体;产品定位重点是地方民生社会新闻、地方政策新闻,以及舆论监督与问政服务、消费投诉服务。这种基于数字空间多维新连接的媒介化治理,既是工具理性的治理方法,也有人民至上和协商民主的价值理性本质。  相似文献   
472.
组织网络隐性知识扩散及学习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主要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存在,隐性知识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隐性知识为组织个体所拥有,这种私有性的特征使其在组织内部的扩散需要通过组织个体之间的交互才能完成.组织网络连接强度对扩散具有影响,可利用具有边权重的组织网络研究隐性知识的扩散行为.在分析隐性知识和相关扩散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组织网络上的知识扩散模型.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提出个体3种知识学习策略,结合知识扩散模型进行计算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综合考虑关系和知识差别的知识学习策略最有效,不考虑连接强度下的各种策略都具有较快的知识学习速率,并且连接强度对组织内隐性知识扩散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3.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对俄语句际关系、句际关系的类型以及句际间的连接手段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同时对俄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4.
475.
476.
《成才与就业》2022,(11):38-38
项目团队团队成员:黄子瑶、冉准、于大一郑宇宏、东方煜、邓凡凡金军、陈宇指导教师:尚海龙、杜浩明、马冰洋黄采金所属院校:上海电机学院市场痛点在国家战略指导下,特种陶瓷连接市场蓬勃兴起。到2025年,其市场将高达300亿元。但目前市场上两种主流连接方式——胶水连接(80%市场)和机械连接(20%市场),皆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前者价格低,但连接性能较差;后者连接性能虽好,但成本高、服务贵。  相似文献   
477.
张云昊 《社会学研究》2023,(1):183-204+229-230
在知识政治时代,当代中国专家广泛参与政策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在这一“新常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驱动机制?本文运用分析社会学的机制解释模型,以专家和决策者的动机及双方的连接机会为分析框架,建构了专家参与的“吸纳—嵌入”“委托—代理”“舆论—回应”和“汲取—知识池”四类理想机制。通过对“五年规划”和“新医改”政策案例的过程追踪,本文验证并分析了四类专家参与机制的运行、特色及趋势。  相似文献   
478.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特别是永远在线、支持用户生成内容的社交媒体兴起以来,文艺评论呈现出“云游于艺”的姿态。数字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在于社交媒体的无处不在性,而在于它的不可见性与不可知性。社交媒体所具有的锁定、隔离和(无法)退出等情形,构成了数据的“围墙花园”,消解了社交媒体的平等性、多样性和赋权功能,导致文艺评论走向反连接或无效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