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中国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流播广泛的民间戏剧样式,根据影偶制作材质的不同,可分为纸影戏和皮影戏两种.安徽省灵璧县的马家皮影戏滥觞自民国初年,脱胎自山东皮影戏,在近百年的家族传承中腾挪起伏,逐渐在音乐唱腔、剧目影卷、皮影制作工艺诸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安徽其他地区具有鲜明仪式色彩和民俗功能的影戏演出不同,灵璧马家皮影戏呈现出浓厚的模式化、世俗化与商业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2.
泰山皮影戏作为泰安本地的民俗艺木形式,依托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沿袭传统皮影技艺,向人们展示着栩栩如生的泰山故事.将泰山皮影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也就从侧面反映出了泰山皮影戏的发展不是一路坦途,同其他传统曲艺文化一样,泰山皮影戏也难以避开发展没落的尴尬境遇.目前泰山皮影戏发展遇到瓶颈期,同时现阶段也是泰山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关键期.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泰山文化,现就泰山皮影戏传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泰山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3.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如壁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戏是艺人们随着歌唱和音乐伴奏,用手杆操作影人通过灯光的透射,将其映现在屏幕上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所以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  相似文献   
34.
看皮影戏     
雷明富 《当代老年》2008,(10):29-29
看到放暑假的孩子们,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的童年。 在我的家乡襄樊市襄阳区龙王镇隆兴村,有一种戏叫皮影戏,我们那里也叫它“灯影子”。说到皮影戏,我孩提时代对它如迷如痴,就像现在的小孩爱看动画片一样爱看皮影戏。  相似文献   
35.
皮影戏在我们湘南一带也叫影子戏,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皮影戏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我的童年就在父亲的皮影戏里开始了。在我出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农村,物质生活非常匮乏,还没有电影、电视。皮影戏在农村是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而且是哪家办婚嫁、寿诞、添丁等喜事水办得起的节目。  相似文献   
36.
皮影还乡     
尽管准备了很长时间,开场之前仍然出现了一点儿小忙乱。脑门儿上沁着一层细密汗珠的刘景春正忙不迭地来回查看电脑屏幕和皮影戏幕布下的电子字幕机,因为意料之外的断电,字幕机出现了故障。此外,凌源市大王杖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这间教室也让习惯了户外搭棚的刘景春略感陌生。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幕布前的小学生们眼睛一闪一闪...  相似文献   
37.
走近皮影     
《新少年》2011,(Z2)
一个小小影幕,几个皮影艺人,就可以上演妙趣横生的故事。那影幕上的影人,会摆耳朵、眨眼睛、张嘴巴;狗能抖毛,马能打滚儿,羊能跪乳,鹿能回头,鸟能飞翔,花能开,树能摇……真是活灵活现,逼真又神奇。宋人洪迈有诗赞皮影:三  相似文献   
38.
孝义碗碗腔     
太新 《山西老年》2013,(12):50-50
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山西省孝义市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是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相似文献   
39.
皮影戏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2):50-50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相似文献   
40.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的美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皮影戏在青海河湟地区甚为流行,但时至今日,曾经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一民间艺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绝迹。本文在大量参考前人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访谈调查等田野调查方法,以平安县灯影队为典型个案,对河湟地区的皮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