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熊十力继承阳明良知观的要义并扬弃阳明后学“耽虚溺寂”的弊端。他建立了本体是大用流行的学说。在此前提下,他区分作为“本体”的良知与作为“自体”的良知,全面阐述“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关系,从而批判了只面向外在事物的工具理性,也批判空谈道德而忽视经世致用的倾向。经由吸纳阳明及朱子的学说和赋予《大学》经文的新诠解,熊十力建立了其独特的宇宙本体论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把道德修养工夫与实学研究相结合,为解决困扰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2.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43.
格物与致知的关系问题由来尚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之辨为其发端,后经宋明儒者反复辨析诠释,使此问题愈加彰显,清末,伴随着欧风美雨的侵袭,科学知识作为一独立系统传入中国,而如何处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系统与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成为国人亟待解决之要务,海内外新儒家在此问题上做出了不懈的探求和努力,本文试以熊十力为例,来论述新儒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抉择面前如何定位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三先生,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遭际的不同,也由于他们对于西方哲学与文化了解和认识的不同,特别是他们的心性及致思趋向的不同,还由于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国情的认识和了解的不同,致使他们在建构哲学体系上表现出重大的差异,而且在探索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之路时所提出的政治思想或理想也大为不同。具体说,梁先生提出的"乡村建设"和"民主建国"等思想,熊先生提出的"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和世界文化国的设想,冯先生提出的"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思想,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过,他们也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取向,即以"民本"承受"民主"、高扬"道德理性"、破"私(德)"而立"公(德)"、以哲学或道德代宗教、中国文化救世界等。他们政治思想中所表现出的这些共同特点,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现代新儒家在探索"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之路"时,力主"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返本开新"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5.
《学术界》2015,(2):256+332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类评估中名列前茅。也是国际知名大学哲学院系,在近几年国际QS排名中,均为世界前100名大学哲学院系。20世纪初期,众多著名哲学家,如熊十力、方东美、洪谦、朱光潜等人在这里任教。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先生,曾任恢复重建的哲学系系主任,并为20世纪后叶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创建90多年来,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5千余人,大多分布在党政  相似文献   
46.
哲学对话的目的是重建中国精神近年来,主张中、西、马哲学对话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标志着我们终于认识到,原来建立在现行学科划分基础上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自为政,很少对话往来,遑论相互学习影响,是不利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具有原创性中国哲学的产生的。然而,时至今日,真正卓有成效、有影响的对话成果似乎还未见到。这也不奇怪,因为对话要有成效,需要对话者对中、西、马三个哲学  相似文献   
47.
在现代新儒家中,以熊十力为代表的"十力学派"占有重要位置。牟宗三从熊十力那里继承下来最为重要的东西,是秉持道德的传统,是坚守道德的理想主义。在此过程中,牟宗三对熊十力学术思想也多有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儒家心学学理有深入开拓,以及对新唯识论义理有进一步推进这两个方面。从这个视角出发,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发展脉络中的地位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相似文献   
48.
49.
熊十力对"理"的诠释,反映了他从儒学开出新外王的强烈而虔诚的愿望和理念,也展示了他在哲学上的卓越创造力.熊十力认为"理"应具有的本体之性有三--实有、至足、创生,三种本体之性又可以内在地推演出三种"末用义"--科学、民主和权宜,从而理论上实现了"儒学开出外王"之理想.在学术意义上,熊十力对"理"的诠释,不仅是对宋明儒"理"观念的综结和超越,而且彰显、发扬了"理"的积极元素,尝试性地开出了儒学的新统.对于儒学乃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而言,所有这些都极富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0.
尽管熊十力强调哲学创新不能“从无生有”,实际上他更主张“四无倚傍”的理论新创.一个方面,他主张“一切依自不依他”,将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视作“开发文化生命”的根源.他说:“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倚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惟自救而已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