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晚明清初即已开启其由传统而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 ,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岐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迨至道、咸之世 ,戊戌年间启蒙思潮由“早期启蒙”阶段向“近代启蒙”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被启动了起来。尽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胜于晚明清初 ,但这时的中国已经遭逢到亘古未遇之巨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近代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62.
63.
熊十力哲学与《周易》哲学都认为世界统一于"生生之理",宇宙生命和人类生命是互相贯通且融为一体的。但《周易》所体现的是一种直接的、外在的生命。而熊十力哲学所体现的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的生命。从二者的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揭示出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64.
种子说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却对种子说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熊氏新论与唯识学之间的根本分歧由此可见一斑。熊氏对种子说的批判不仅反映出与唯识学相比,熊氏本体论更接近于中国化佛学的心性论,而且体现了熊十力在根本立场上已经脱离了非本体的佛学本体论,立"仁心"、"本心"为本体,从而为近代中国哲学建立起更加可靠的本体来。  相似文献   
65.
刘一楠 《探求》2015,(1):30-34
新中国成立后,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试图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思想资源,诠释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但两人的观点又有分歧,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辨析表明,熊十力更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秩序即儒家"外王"探讨,梁漱溟则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对人心"内圣"的激发。这种"内圣"与"外王"之争,彰显出两人各自融贯"道统"与"治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觉,也为当前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6.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近代哲学的开启是在西学东进中完成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宣告了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的失败。所谓“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新儒家正是从这一传统破裂的境遇中发端的。 大体上,现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无论其阵营内部的传承关系如何复杂,大多自认是接着宋明道学讲下来的。依据冯友兰先生的划分,宗奉程朱的理学与弘扬陆王的心学是其两个不同的路向。正是在“五四”的反传统运动与西学的刺激下,作为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现代新儒家急于寻找一种既是“吾家旧物”、又可抗衡西学的武器。思孟、陆王一派  相似文献   
67.
“道德践行之呈现”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对其多有阐发,由此接上了传统心学的血脉,这也是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对这种意义的呈现缺少透彻的说明,令人难免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另外,牟宗三受传统心学立场的局限,过于看重了这种呈现,将其视为成德成善的唯一途径,未能重视智性的作用,延续了宋明儒学门庭狭窄化的弊病。儒学下一步发展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8.
熊十力通过"恒转"、"翕辟"、"体用不二"、"即用显体"等范畴与命题来说明"本心"与"本体"的关系,即"本心"就是"本体"。人们通过"工夫"才能见到本体、本心,而且工夫就是本体、本心,通过修养工夫就能体悟本体。一方面,本心、本体当下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工夫见到本体。熊十力的"无极而太极"即本体的"虚而有"、"寂而感",即体即用,即本体即变化。  相似文献   
69.
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用相当篇幅诠释了《儒行》这篇儒家经典,并认为其思想贯穿群经,以此为起点读经,可改变当世士人的弊病,为救世治世打下基础。但现有的研究中对其《儒行》注疏中所体现的经世思想关注较少。熊氏通过自己的诠释,认为儒者非为柔弱之徒而应是勇猛精进之士,且常怀治世之心和报国之志,进德修业以造就儒者自立、刚毅的自信性格,使儒者在出仕为官之时能做到忘怀荣利、举贤援能、居安思危而有利天下,未仕居家之时亦可明职清分,助教乡里,辅助治化。突显儒者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70.
现代新儒家自兴起以来,一直以应对现代化困境和复兴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这种复兴与应对,会通中西,融贯今古。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以熊十力为例,借剖析其哲学特色,可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趣。熊十力发挥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精神,对比柏格森看待“生命冲动”的解读,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别开生面。现代新儒家立足中西文化交流,以彼此之优长互补彼此之偏,救时代之弊。熊十力哲学以儒学生命之“本”融贯了现代性的要求,从而实现儒家精神的返本开新,成为儒家文化现代化尝试的开篇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