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生育的幸福效应是理解低生育率社会中个体生育决策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考察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幸福感轨迹。研究发现,个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对生育事件有积极的预期收益,主观幸福感在生育事件发生的当年达到顶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生育事件前后的主观幸福感轨迹表明,生育事件对个人的心理和生活感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证实了适应效应的存在。就业性质对生育的幸福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明当父亲和母亲的工作允许他们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时,他们都会增加亲子互动和沟通并从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生育的这种幸福效应具有超经济性,并借助个人的生育决策筑成低生育率的底部。  相似文献   
12.
养育子女对人们的社会网络资源具有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使用JSNET2014数据发现:第一,养育孩子会改变父母日常社会网络资源的质量,对于女性而言,未成年子女越多,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但是餐饮社交活动越少;对于男性而言,未成年子女越多,其社会网络资源的异质性越强。第二,养育子女会影响父母在职业领域的社会网络资源,对父母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是,养育3岁以下的子女对父母的职业网络资源均有负面影响,既会减少父亲与同事、客户的网络资源,也会减少母亲与同事的交往;不同的是,养育3岁以上的子女对父亲的三类职场网络资源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母亲与同事、领导和客户的网络资源均有显著负向效应。第三,对于学龄期父母来说,养育孩子使得母亲的社会交往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母亲与孩子老师、其他家长的交往要明显多于父亲。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父亲”话语的出现,我国父职实践面临“父亲缺位”和“关爱父职”难以落实的双重问题,开拓本土化父职教育研究与实践成为重要议题。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机构,幼儿园开展父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专业性、促动性和课程化的优势。幼儿园基于父职教育园本课程开发视角,立足行动研究范式,历经三轮发现问题——实践——反思,研究发现:基于父亲角色特质,开展各类父职活动,可拓展父亲参与维度;“团体式榜样交流”和“隔离手机”有效强化幼儿父亲的情感投入;“父子游戏”有效构建父子间成长共同体;建立父职教育园本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成果。幼儿园开展父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需以多方联动开展父职教育研究、行动研究与园本教研相结合;加强父职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可有效提升父职教育研究与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