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1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人性是本恶的.人性本恶乃是犯罪,包括腐败犯罪,发生的深刻根源.人性原恶中的物欲、权欲、性欲与腐败犯罪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遏制腐败犯罪的有效对策应当是抑恶扬善.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性恶的思想观念,自觉采取抑制人性恶的对抗措施,坚持与人为善,不断完善人性.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猜忌和算计这两只恶毒的小虫子无孔不钻,它们放肆地啃咬着人们的心灵,吞噬着人们仅存的最后一点信任,我苦苦寻觅着她的踪影,寻觅她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美丽。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在思想文化中流动的.人文精神思想的流动和张扬,推动法治由过去简单的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或以权力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主张和谐法治,体现了当代法治、社会公平要符合人文精神理念的要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总是反映出一定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人文精神的内涵又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总和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从人文精神表现的文化内容而言,人文精神是对人自身价值加以肯定和张扬的道德范畴;人文精神可以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物欲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同时人文精神问题又是在多重的文化矛盾中运行.人文精神的思想文化对法治、社会公平的价值在于:人文精神要求张扬正义与拷问人性,是法治、社会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要求追问法的合理性,是法治、社会公平的思维工具;主张自由、平等、人权、公正等,表现的是法治、社会公平所需要的价值文化要求.  相似文献   
14.
郑也夫先生的文章我很爱读。原先以为他只是善于“小中见大”,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如今读过他新近出版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方知也夫先生亦擅长理论营构,而且以往的许多作品早已作了铺垫,这本书算是水到渠成之作。跟鲍德里亚(也译做波德里亚)、卢瑞和马尔库塞等思想家不同,也夫先生不仅阐释了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正在今日中国生成着的消费社会的内在机制,而且着力勾勒了“现今社会中已经和即将出现的趋势”,即后消费时代的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5.
物欲作为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能欲望,在影视艺术中并未得到深入的审视.在侯孝贤<海上花>树立起难以企及的批判高度后,大陆许多从文学改编而来的影片对物欲出现了规避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大陆影片拒绝对物质的财富表达,相反,物欲总是以缺席而又在场的方式存在,以悖论的形式顽固地镶嵌在影片中:反物欲的叙事却透露出物欲的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物欲主义社会,人们都患上了“物欲症”将“美好生活”等每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就像流行感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的病毒,带动社会的购物风潮,这种行为,往往威胁人们的钱包、家庭与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7.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以防斗筲之人投其所好。据说有个下属曾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虽是罕见珍品,但冯不为所动,原封不动退了回去。有人劝他打开看看也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之宝,我一旦打开,很可能爱不释手。而不去打开,我可以想象它是一件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冯志圻不贪私,不落俗,自我克制物欲,眼里自会空明。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位。她在追求金钱、爱情和生存方面无望的挣扎,最后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曾为了金钱、爱情和生存痛苦的追求,但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生命中同样有对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的追逐,却都不同程度地迷失在这场追逐之中,并且,她们的追逐与迷失在形成原因、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她们不同的结局。本文试图从她们追逐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曹七巧和斯佳丽的悲剧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理性意识的强盛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世界已越来越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黑夜状态.面对世界夜色,人类没有自弃,而是一直在政治、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法制等诸多路径中顽强地奋斗着、求索着.文学艺术,也仍将会以自己神圣的理想与希望之光,继续导引人类的未来.诗人、作家的使命正在于,以对生命存在与宇宙精神的感悟,以非功利性的想象智慧等,稀释现代人为物欲所充塞的心灵,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相似文献   
20.
《东西南北》2012,(14):7-7
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