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22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管理学   1322篇
劳动科学   96篇
民族学   272篇
人才学   398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5254篇
理论方法论   1088篇
综合类   9110篇
社会学   1625篇
统计学   149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45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591篇
  2015年   996篇
  2014年   1460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1189篇
  2011年   1263篇
  2010年   1161篇
  2009年   1225篇
  2008年   1407篇
  2007年   1137篇
  2006年   883篇
  2005年   851篇
  2004年   772篇
  2003年   668篇
  2002年   552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伟大人格,终其一生执著追求、倡导和践行的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确立并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唯民史观"。这既是邓小平一生价值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他为我们党所规定和树立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2.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江泽民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价值导向与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人们的多样化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调节,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先进价值观。  相似文献   
53.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其科学技术在过去数千年中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曾经是科技沙漠的欧洲,而没有产生于中国?从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以史为鉴的观点及今后我国科技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4.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一个恒常性要素,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意志、需求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选择、调节控制和驱动的作用,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展起突破和创造的作用。把握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5.
企业家作为社会阶层一特殊群体,必须取得与其业绩相对应的报酬。文章试图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能力本位制理论等视角分析提高企业家物质激励现有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6.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7.
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明决策,需要具体的方案和手段予以实施。从国家和社会的整合意义看,宪法的功能就是为公民树立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宪法教育之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的价值和功能。宪法教育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公民心中扎根、为重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信仰、为培养一代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合格公民以及为人们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激励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强宪法教育。  相似文献   
58.
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在理论方法、概念术语和批评实践等方面都受到福柯有关话语实践性理论、考古学描述方法、系谱学的效果史研究和权力生产性观念的有力影响。本文就上述影响做了系统考察 ,并对它们共同的“文本主义”等思维盲区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9.
大陆法系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之争是二战后在反省新旧两派学派之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当时欧陆、日本社会人生观、世界观和国家观等价值观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国家观向着保护个人自由、利益、权利和建设法治国方向发展,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个人自由、权利意识普遍得到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刑法注重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重视法益保护机能,体现谦抑主义原则,朝着贯彻结果无价值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0.
《幻灭》里静女士的意义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政治理念的符号,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女性叙事的两个极地之间的脆弱的中间地带。她三次精神幻灭的实质是她在女性自我与集体力量、在自由和规范之间痛苦挣扎后的绝望。她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在张扬"五四"以来的女性独立思想的同时,又对消解女性意识的新的男权价值观的认同,显示了作者头脑里的男权主义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