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89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17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夫之的词在明末清初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内容上创造出了丰富生动的声音艺术形象,而且形式上富于音乐美,实践了他的"穆耳协心"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02.
王夫之不仅直面了有无之辩中广泛、深奥乃至只为现当代本体论所关注的问题,而且作出了自己极富个性的化解,建立了堪与今日西方有无之辩媲美的有无之辩。他强调以前区分开来的有与无,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有"与"无"的概念是相对的。王夫之不仅从语言哲学角度揭露了先前用来区分有无的标准(见与不可见)的错误,而且从元哲学层面探讨了界定存在或"共有"的意义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引入"诚""实"等范畴,揭示了判断存在与非存在的标准。通过重新改造、赋义,"诚"这一道德范畴同时成了他的存在论的最高范畴,成为说明有无之根据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03.
杜甫在生前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名声并不大,中唐以后名声渐高,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或赞为"诗史",或誉为"集大成",这就是杜诗的圣化;与此同时,有一些学者和文人对杜诗开始有了一些批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通过选诗和评诗对杜诗加以剖析,刀刀见血,堂堂屹立的被圣化的杜诗似乎呈摇摇欲坠之态,给人们看杜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招致许多非议;遗憾的是,王夫之评杜的影响仍被低估. 相似文献
104.
105.
王夫之的明诗批评在犀利之余,尚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内在问题.它们暴露出王夫之批评价值尺度的偏狭、逻辑论证的随意、诠释视野的单调,限制了他对明诗高下的准确评判、对明诗特殊困境的合理把握.从这些情况来看,王夫之仍处于明代诗学余波中,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清代诗学开启者.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王夫之的“实有”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列宁的“物质”思想试做了简单分析。得出:人类对物质世界“本体”的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的”,说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面对共同的客体会发生共同的致思趋向:“主观的”说明人类的理性思维形式就应是多元的。主观符合客观,使他们达到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7.
108.
熊吕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3):38-40
如何看待"理"、"欲"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王夫之从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出发,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所阐述的"理寓于欲中"、"理欲合一"和"天理与人欲均衡发展"等观点,不仅开创了理欲学说的新范畴和新境界,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孟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5):128-134
船山在对历代诗文和诗文作者的品评中,高标自许,少所认可,"诗圣"杜甫、"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均在讥嘲之列。船山对诗史的苛评,缘于他标举的"英雄美学",而此种"英雄美学"的标举,又与他重建社会文化秩序的自我承担和角色要求相关,这是诠释船山美学与诗学的根本轻路,也是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0.
王夫之的天才论是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天才或艺术才能观念的总结和阐发。在王夫之那里,天才是诗人以灵心巧手,体悟天地之妙,呈现神理的艺术才能。天才诗人具有深远广大的审美心胸、高超的感兴能力和非凡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