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00篇
社会学   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概括出"群经治道九义",借助儒家经学的形式建构起了一个外王学体系.通过阐发"群经治道九义",熊十力确立了内圣开出外王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尤其是对儒家礼治的差异精神与近现代平等理念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群经治道九义"是熊十力数十年艰苦探索儒家外王学的结晶,尽管他后来结合时代变化有新的思考,但在总体上都没有实质性的超越."群经治道九义"的提出,标志着一个现代形态的儒家外王学体系的确立,对其加以考察,可以加深我们对儒学思想及其现代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62.
李渔的思想观念受到过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那么简单而直接。李渔用"心"所表述的不等同于王学"心"之概念,与李贽"童心"也存有一定距离。李渔之"心"所表达的是一种形而下的生活智慧,而非哲学思辨内容。李渔并不是阳明心学亦步亦趋的思想传承者,在精神上也与王学左派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63.
远山积25年之功写下这本书,让人由衷敬佩.当下知识界学风虚浮,高谈"主义"的多,研究"问题"的少,表面上看起来热闹,但常常是原地打转.这个派,那个派,其实最需要的是实干派.如果没有左派,右派一定是肤浅的;如果没有右派,左派也一定是肤浅的.  相似文献   
64.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于明末入华传教,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功,除了其采取文化适应策略和科学传教的路线外,当时王学勃兴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一方面王学的风行为天主教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输入环境,另一方面两者的某种契合是天主教顺利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6.
张亮 《求是学刊》2007,34(5):5-8
英国新左派运动发端于1956年,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分裂,退化为一个团结在《新左派评论》杂志周围的知识分子小团体,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走向终结。虽然作为政治运动的新左派历时短暂,但它仍为当代英国政治留下了一些重要的间接遗产。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对新左派历史的研究日渐兴起。  相似文献   
67.
2013年3月,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所著《共同的底线》一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他曾出版过《问题与主义》一书,《共同的底线》可以视为《问题与主义》的续编。秦晖认为,在我们这里,共同的底线不是"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2013年3月9日下午,《共同的底线》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行。本刊特选登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8.
儒家外王学的核心精神是差异,而平等则是现代社会政治的基本诉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熊十力外王学的内在矛盾并推动其思想演进。熊十力早年以西方平等理念批判传统儒家外王学等级思想,而在其思想的发展中,则逐渐找到了化解差异与平等之间矛盾关系的途径,即以儒学的气质禀赋论肯定差异存在的永恒性,同时借鉴《春秋》三世说肯定差异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熊十力重新强调差异与平等之间的对立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早年思路的回归。  相似文献   
69.
《电影论坛》是香港“光复”时期重新起步的电影批评的最重要期刊阵地,建构出囊括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诸多国家的批评视野,并在南来文人“中原心态”和国族意识的观念下,着重对于中国、美国、苏联三国电影问题展开一系列批评,其中呈现出四种电影批评观念,并在杂语共陈与此消彼长中显露总体上的渐进式偏左路线,由此迈出“光复”时期香港左派期刊影评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0.
银都系统所涉及的电影公司拍摄的武侠电影,贯穿了香港电影史的各个时期.继承了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秉承南下影人“影以载道”的思想,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呈现出香港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银都”一贯倡导的“导人向上、向善,爱国,不渲染暴力与色情,多姿多彩,寓教于乐,百花齐放,观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针,鲜明地体现这些武侠电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