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同地位;门阀贵族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琅邪王氏是在这种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世族。  相似文献   
22.
王氏之死》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一部带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史学著作。《王氏之死》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史料的堆积,既有相对真实的历史资料与官方记录,也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形成互文、交流、协商的态势;史景迁对蒲松龄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引用无疑也为其历史叙事增添了很强的文学色彩,同时又加入主观的想象与推理,这样其历史叙事就具有了典型的文学叙事特征,凸显了隐藏在文学中的社会存在与话语。  相似文献   
23.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嘉靖年间进入望族行列,其世传家训强调道义和读书二事,并形成了“忠勤报国”的政治理念.王氏家族成员同时从事各种文学和学术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仕宦家庭的博雅气质.在经历了明清鼎革之后,王家对原来的处世态度和立身原则作出了调整,这种调整成为王氏家族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影响了他们此后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4.
李揆,字端卿,出身陇西李氏,时称“三绝”。哪三绝?一是门第。当时天下四大望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子弟坐得美官,土族争相与之联姻。  相似文献   
25.
公元926年,辽朝灭亡渤海国后,把大批渤海民众迁往其内地东京、上京等地。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渤海民众陆续迁往朝鲜半岛。对于迁往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的族属、族源以及他们与王氏高丽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渤海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中国地方政权与国外政权的关系;渤海国灭亡后,迁到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王氏高丽王朝与其附属民众的关系;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属于不同民族,不存在血缘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6.
朱林芳 《兰州学刊》2007,(4):188-190
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定姓族,用法律的手段来规定门阀序列.太原王氏由于先世的冠冕和通过婚姻确立的政治联盟体,借助孝文帝"定姓族"这一契机,得以成为"四姓"之一.  相似文献   
27.
王念孙每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随文刊正段玉裁《说文注》之疏失,其更出《王氏段注签记》专事补弊救偏,实足弼成于段书。惜王氏立辞过简,意多未尽。兹文考辨其中三事:其一,段氏"鸢""鹇""弋"牵混为一,失之;王氏谓"与专切"之"鸢"本从"戈"作,经传"鸣弋"自非"鸣鸢",得之。然王氏改篆从隶,固不可取。其二,段氏径删《说文》"骘"下"读若郅"三字,王氏云其非,未足具论。今考段氏致误之缘由,殆其未明职、质二部古音相通也。其三,段氏以"幵"声之字皆隶真部,王氏非之,惜言之未详。今验之古韵谐声,知"幵"声字古音分隶元、耕、脂、支诸部。  相似文献   
28.
王善军 《河北学刊》2003,23(2):162-165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颇具代表性的世家大族,本文着重从仕宦、婚姻、文化成就等方面分析了其社会状况。作者认为,在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宋代世家大族只有以“忠信仁厚”的家风为基础,家族成员能较好地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条件,努力进取,才能使地位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9.
高鸡泊之祸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因素.晚唐太原王氏宰相王铎奢华的生活、知贡举时黜落寒士李山甫、用人时偏重旧族子弟是遭此横祸的主要原因.但太原王氏子孙在晚唐并未因此次祸难而一蹶不振,部分房支仍有高官名世.直至五代结束,才与其他所有土族命运一样彻底平民化.  相似文献   
30.
王念孙、王引之是我国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在校勘古籍、疏通词义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形音义互求”的治学理念和训诂方法.其中,“综合音义,证发文字”是“即形得音,因声求义”的相反施行,但在综合音义、订正文字和综合音义、辨别文字的过程中,父子二人的汉语言文字系统观同样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