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3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1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09篇
社会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自从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良知”范畴以来,它就与先秦儒学的心性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同时,“良知”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结构性的范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的人性、心性学说的日益丰富、完善,“良知”范畴也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的理论内涵。因此,对“良知”的考察不能够只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应该考虑到其动态的历史发生:循着先秦儒学的心性论一大乘佛学的佛性论一宋明理学、心学的历史脉络,可以考察“良知”范畴历史发展的源流正变,揭示王阳明心学之前“良知”范畴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32.
晓阳 《经营管理者》2010,(12):111-111
赵汀阳的文集《每个人的政治》,开宗明义“政治哲学如此重要,已经成为当下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哲学’,这变化可以称为哲学的政治学转向”。作者有意将《哲学的政治学转向》作为文集第一篇,使我不禁想起史蒂芬·霍金在其名作《时间简史》的结尾感叹:当今的科学发展已经摆脱了人类想象的空间,但是却找不到终极的答案,  相似文献   
33.
宗喀巴及其所开创的格鲁派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影响是极深广的.格鲁派承袭了印度中观应成派哲学思想,主张性空缘起说,在肯定"自性空"的同时不忽视"缘起有",强调"性空"和"缘起"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认识论上把性空缘起与"二谛"理论结合起来,完善了藏传佛教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4.
小炒鱼     
相传明朝正德十二年间(公元1517年),巡抚南赣汀漳副都御史王阳明驻守赣州。王阳明原籍余姚,喜欢吃鱼。巡抚衙门的凌厨师技艺高超,经常变换做法烹制鲜鱼,王阳明十分满意。一天,凌厨师在炒鱼时,忙中出错,竟将醋瓶当酒瓶,把醋倒入了锅中,待发现时,菜已端上桌。王阳明吃了这盘滑嫩、微辣带酸的炒鱼后十分高兴,亲自走出食斋,问凌厨师此菜何名,凌厨师意外惊喜,忙说小酒炒鱼(客家称醋为小酒),王阳明听后连说:小炒鱼好!小炒鱼好!此菜因此而得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5.
教育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可以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王阳明以"致良知"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致力于将社会民众培养为符合封建准则的理想角色,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6.
老子的"道"的学说,比较自觉地把世界作为混成的尚未分化的统一整体来考察;他已看到了分化的倾向、因素和事实,而力图维护统一、整体的"道"的完满性。老子以此一以贯之,演绎出整个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探讨王阳明的生死智慧,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包括"惧死恋生之念"和"求死解脱之念",从而大悟"良知"之旨,实现了"昼夜生死"之体知;阳明子还以"死得其所"为生死践履,既要求人们为道义、事业而勇于献身,又要求人们应该保身全生(性),不要为取外物而伤身害命。阳明子的生死智慧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39.
盛传数百年的王阳明于正德二年"寓居"岳麓书院"斤斤讲良知之学"的旧说,当正之为正德三年阳明先生病中游览岳麓书院。虽然阳明此行并未讲学,但有讲学之意,它实际开启了明代书院与学术再度一体辉煌的大门,预示着书院的王学时代即将来临。此后近百年,王门后学徐爱、季本、邹守益、罗洪先、王乔龄、罗汝芳、张元忭、邹元标等接连讲学岳麓,使其成为王学的重要讲坛。但宋元以来形成的朱张之学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始终居于正统地位,王阳明及其后学皆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故而岳麓在明代始终没有那种浮诞不逞、空谈良知之习,保留了重践履、务实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40.
介绍了王阳明与冀元亨结识的情况,并从思想史角度考察了王阳明、冀元亨和朱宸濠之间的交往,突出研讨了王阳明历史研究方面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冀元亨是最早将阳明心学运用到科举考试之中;(2)冀元亨实践了阳明良知之学;(3)阳明心学源于政治上的黑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