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15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579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8 毫秒
991.
现象学研究方案是人本心理学家将现象学哲学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尝试.它主张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应是人类实际经验,研究参与者的选择要按照研究目的来进行,而研究过程则包括由访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以获得个别现象描述、个别心理描述和一般心理结构几个阶段.现象学研究方案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也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研究所存在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992.
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胡塞尔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一条通过洞悉越来越深入的实在来达到真正意义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运动被看作是克服笛卡儿式二元论哲学困境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潮流,其主要动机是力图摆脱主张内在实在的心理主义和外在实在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993.
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学习西方哲学的必读经典。所以,该书由我国著名哲学家、西哲研究界的老前辈贺鳞先生翻译的汉译本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反复重印,而且印数常在万册以上。  相似文献   
994.
早期海德格尔的思路,从"此在"进入"存在",其着重点放在了此在的"生存结构"--诸如"被抛"、"烦"、"畏"、"死"等基本情绪极具现象学意味的分析中.钱钟书对被抛、良知、独在、忧虑等海氏词汇和语句的引述与评判,说明了他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精神有着深度的契合.海德格尔的思想,成为钱钟书研究中的独特光芒.从现象学入手,是理解钱钟书的精神命脉与学术贡献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有许多不满意,阿弗莱德·舒茨开始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但他不是从事具体的微观社会现象分析,而是建立了一种现象学的社会学本体论.在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舒茨细致人微地从韦伯的"行动"概念出发,对行动与行为、意向与意义、动机与理解、情境与自我等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所提出的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面对面关系、同时代人世界、汝取向、他人取向、隐匿化等概念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996.
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另辟蹊径对艺术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一、实践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思维态度,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改变了追问的路线--从"物到作品"返回到"作品到物";二、基于对其"存在的真理"之哲学主题的关怀,从"真理的本质"方面思考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在关于"作品与真理"和"真理与艺术"的讨论中,阐明了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对理解"存在的真理"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指示.  相似文献   
997.
贺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新心学”和胡塞尔现象学在本体论上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在方法论上则有严重分歧。这成为贺麟即使受到胡塞尔现象学影响,但却公开批评现象学的根本原因。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塞尔现象学影响甚微,本文也给出了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998.
说"法是什么"是其他一切言说的基础,其实是实体主义的话语,实体主义的话语会导致法的二元论、怀疑、相对主义和决定论.其错误在于遗忘了生成性的主体.现象学还原可以帮助我们回到这一生成性的主体即先验纯粹的意识(就法而言,是先验纯粹的法意识).至此,我们对法要追问题变成"法如何是?"  相似文献   
999.
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是否能够引出一门现象学的意向伦理学?这个问题可分成三个步骤来论述:首先,胡塞尔的“充实”概念对整个哲学都具有基本的意义,但它带有一个胡塞尔无法解决的困难。其次,这个困难在海德格尔这里得到了某种解决,他用实践的“充实”概念取代了理论的“充实”概念。最后,借助于海德格尔而获得的对情感满足的理解可以用来建构一门现象学的意向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00.
现象学的“自我”观主张这样一种主体性理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都是从“自我”出发所获取的,除此之外,我们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可以为人类普遍适用的认识的出发点。“自我”是由多个同一性(他我)叠合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始终存在于渗透着群体价值的交往与建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