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7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88篇
管理学   451篇
劳动科学   51篇
民族学   203篇
人才学   123篇
人口学   64篇
丛书文集   2201篇
理论方法论   443篇
综合类   5173篇
社会学   1226篇
统计学   6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705篇
  2013年   671篇
  2012年   795篇
  2011年   840篇
  2010年   790篇
  2009年   750篇
  2008年   987篇
  2007年   639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51.
两汉时期,天下一统,社会安定,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士人们普遍失去了像先秦士人那样,为帝王之师、延说诸侯、建取功业的机会。于是部分士人逐渐产生出一定程度上疏离政治,安于著述,关注个体生命、自由、情感等心态,这些心态可称之为文人化心态。两汉士人文人化心态在西汉初、中期开始萌芽,到西汉后期的扬雄那里走上成熟.而在东汉前中期的班固、崔骃、张衡等人那里达到高潮,之后便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52.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蒙古族作家满都麦的作品作全新解读,而解读本身即是生态美学意义上的人格重建过程,同时也是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重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转型,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54.
刘元根 《中州学刊》2004,1(1):131-133
本文通过分析名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区别,认为邓析只是辨"名"的实践者,而孔子才是先秦名学的创始人,并揭示了"名"在孔子那里本质上是一个政治伦理范畴.由此提示在探寻思想发展史时,应把握应用和理论的维度,才能真正揭示理论学说创立的起点,得出合乎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55.
中国现代小说在其谨严、整饬的典型理论背景下的总体模式中始终存在着散文化的革命因素。散文化小说 ,是一种现代作家们自觉创作出来的独立的小说体式 ,是一种超乎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之上 ,有自己独特艺术品格和审美意蕴的现代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56.
当艺术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蓓 《东方论坛》2004,(4):31-34
摘要: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泛艺术的现象.泛艺术被人们看作艺术终结的先兆.其实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容易抹掉.从我们的描述看,艺术品的外延正在扩展.艺术似乎正力图把自己变成包容一切的世界性的“场”.尽管如此,艺术并没有失控,因为创造和接受活动永远是主体性的,只要艺术家和接受者对艺术的态度是真诚的,艺术活动没有被其他功利目的所利用,艺术就有无穷的生命.  相似文献   
57.
简单地题材归类不足以对邓一光的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生命传奇"是邓一光作品的共有特色。邓一光的"生命观"具有超社会性、超时空性和本体性;其生命人物、生命故事和生命叙事都具有"生命传奇"的特点。邓一光的"生命传奇"也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8.
59.
60.
刘勰的文学批评有别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以德为本”的文学批评。贯穿刘勰文学批评始终的是“以文为本”的精神,“文”是刘勰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也是刘勰文学批评方法论依据。刘勰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精神是我国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