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16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管理学   2123篇
劳动科学   67篇
民族学   764篇
人才学   234篇
人口学   82篇
丛书文集   5076篇
理论方法论   876篇
综合类   10352篇
社会学   1329篇
统计学   432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531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527篇
  2020年   646篇
  2019年   575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931篇
  2014年   1957篇
  2013年   1564篇
  2012年   1425篇
  2011年   1503篇
  2010年   1556篇
  2009年   1548篇
  2008年   1632篇
  2007年   1024篇
  2006年   913篇
  2005年   766篇
  2004年   602篇
  2003年   578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2.
发展生产力本身并不具有无条件的、绝对至上的意义,而是具有其时代特征、多维路径、多种后果及其不同的后续效应。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及时对之进行反思、矫正与提升。在"全球问题"肆虐的当今时代,发展生产力尤其要严格受制于环境伦理规范的审视与规约,以期充分发挥其为人的正效应,避免其破坏环境、有违主体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3.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本质区别。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绿色运动的倡导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广大人民的要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所以并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而构建的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并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4.
当今,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转型时期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而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的不适性更加急迫地要求我国环境价值理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5.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的构想,高原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广泛,它们的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提供生态功能区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该地区的保护和重建应采取包括广泛宣传青藏高原保护与重建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创设土地发展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6.
生态文明是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在客观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后,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7.
生态生产力是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传统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和生态困境必然要求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形态.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生产资源的可再生性、生产过程的可循环性和生产产品的生态属性.生态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主要体现在生态生产力更有利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属性的发展,更符合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更能够推动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8.
关心城市弱势群体,解决特定社会群体需要,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发的适合于城市中低家庭收入群体的城市经济型大众住宅,是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示的一项基本内容。邯郸市凤凰花苑作为建设和谐住区的一个全新尝试,不仅做到屋美价廉、经济适用,更体现在其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上,达到人与居住空间相互融合的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9.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0.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依据及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而探讨生态文明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对理解和落实十七大报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