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91篇
  免费   828篇
  国内免费   79篇
管理学   3022篇
劳动科学   376篇
民族学   827篇
人才学   911篇
人口学   470篇
丛书文集   4866篇
理论方法论   2005篇
综合类   14228篇
社会学   7705篇
统计学   1088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331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521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857篇
  2014年   2980篇
  2013年   2226篇
  2012年   2657篇
  2011年   3431篇
  2010年   3482篇
  2009年   3125篇
  2008年   3446篇
  2007年   2034篇
  2006年   2271篇
  2005年   1451篇
  2004年   1249篇
  2003年   830篇
  2002年   692篇
  2001年   647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外国杰出的社会主义者文丛》计划"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一部社会主义理解史研究纲要。在对众多"外国社会主义者"的排列与布局背后,体现了马克思对《神圣家族》中三个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的持续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在"《外国杰出的社会主义者文丛》计划"中对共产主义理念史、三大空想主义者以及德萨米与蒲鲁东思想的整全考察;基于此,马克思得以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的总体性视野中,完成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哲学界划,揭示政治经济学与共产主义的内里关联,从而探索出一条德国社会主义本土化建构的道路,为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社会主义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有社会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博物馆在各城市、各区域文化有交流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沟通;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成为旅游、娱乐地方,可以了解当地风情和历史文化.博物馆也是展现国家、地方和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历史民族文化知识、社会科学文明的场所,同时也是见证祖国繁荣昌盛、无比辉煌的时光,也是以直观的方式教育后代,了解国家的屈辱,知道民族的辛酸和痛苦,增强国民的公共意识,培养国民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基地.本文描写了博物馆的现状,浅谈了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4.
35.
主题     
《社区》2004,(3):4-5
  相似文献   
36.
讨论了利用高压静电场进行生活用水水处理技术的工作机理,对圆柱形电极的电场分布进行分析和试验,给出了利用静电场进行水处理的实际方法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7.
38.
秋冬季节,皮肤搔痒症患者会比以往多,而且各种年龄的人都有。它算不上严重疾病,主要是皮肤干燥引起的。但它却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老人,痒起来整夜难眠,以至抓到破皮流血造成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39.
40.
我从事妇女工作已30多年,从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想对再婚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及如何解决,作如下探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