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加缪的疏离哲学思想蕴藉着其生命存在体悟的独异性,浸染着一种人生"未曾投入,却已疏离"的本真存在感.加缪在揭示此点的同时,更是向人们指明了面对疏离与荒诞,人要敢于承担无意义的世界.加缪以谨严而洗练的笔调刻描着当下人类存在的真实境遇,从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视角,无比有力地彰显了疏离的人生哲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疏离是一种生活态度.霍尔顿的被疏离一方面是社会对人进行群体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从而主动离弃的必然.他对疏离的抗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金钱及物质并没有使他从疏离的感受中走出,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则让他与社会更加的疏离.霍尔顿的抗争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他的命运与作者塞林格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C.T.Hsia,1921-)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学者,他的英文代表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和《中国古典小说》(1968),对中国现代和古典小说进行重新梳理、评价与阐释,以其开创性的意义、融贯中西的学识、独特的批评视野和见解,引起西方汉学界瞩目;他的系列成果也直接或间接地  相似文献   
14.
毛迅  熊辉 《江汉论坛》2007,12(9):79-82
"欧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至今仍在对现代汉语的应用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由于对其负面义涵的过度关注与阐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断裂论"以及90年代的"失语症"等带有文化纯净主义色彩的焦虑的屏蔽,"欧化"一词的正面词义被一再掏空,最终成了一个贬义词.随之而来,新文学之初的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化方面的合理性与价值,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有必要对"欧化"进行去蔽性的重读.  相似文献   
15.
张守奎 《江汉论坛》2007,7(12):40-43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真正归还给人,立足于人之现实的实践生存论立场,把人的本质内在地理解为是在人之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之实践活动的敞亮与展开.  相似文献   
16.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7,1(11):127-131
发生于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思想启蒙并非是一个均质性的概念,而是受制于中国自身不同的历史语境,形成一种流动性.由启蒙先驱陈独秀创办的两份重要报刊《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历史性地透视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所发生的这种时代性变迁,前者以"开启民智"为职志,后者以"唤醒青年"为己任,这种启蒙策略的历史性调整也使内生于启蒙思潮的"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五四思想启蒙的历史个性相一致,革命后的新文学在与知识阶层达成精神同构的同时也与普通民众疏离,使自近代以来由"启蒙"聚拢起来的"文学"与"民众"的亲密关系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后再度分裂.但是五四新文学与民众的疏离状态正是启蒙思想共同体的凝聚期和现代价值的建构期,五四启蒙的巨大历史价值即在此.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在与左翼文学疏离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与之融合的事实。在革命文学主流熏染下的现代派文学对都市文明下的阶级对抗并非熟视无睹,并曾作出某种超越自我、融入主流的尝试;现代派对都市现代性的敏锐捕捉及对都市灵魂的出色刻划也给左翼文学以显明影响,左翼作家在宣示都市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时也时而逸出阶级性的固有轨迹,展现都市的力与速、光与热、个体的孤独与沉沦、灵魂的扭曲与病态,体现了与现代派文学的某种一致性。由于左翼文学的熏染,现代派拓展了其艺术视野;由于现代派的渗透,左翼文学获得了人性描写的深度。30年代现代派与左翼文学抗衡、共生、互动的复杂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19.
声音     
这些年来,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与群体间也存在一些疏离隔阂,这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女性弹词构想了女性圆满人生之路,即功名伴身与疏离情爱.前者解决了娜拉式的出走难题;后者体现一夫多妻制社会中女性的自保策略,并因此而衍生女同性恋倾向.出走的女性挟功名回归婚姻家庭,即所谓的归顺礼教,是女性为生存保障、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与女权理想的夹缝中唯一的可行途径.女性弹词是中国文学中罕见的能深刻反映女性间情谊和隐秘情感活动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