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10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论瞿秋白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宣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照搬书本,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应利用外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应重视发挥具备各种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专家的作用;革命和建设都要依靠农民;社会主义仍然有与官僚主义等旧社会残余作斗争的任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制度加上全国电气化。瞿秋白的宣传澄清了许多事实,使中国人民了解了社会主义苏俄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3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牵涉到文学领域之外诸如思想、政治等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从“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殷切呼唤的“平民文学”,到延安时期毛泽东《讲话》政策性指明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文艺大众化运动在话语与实践两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3.
瞿秋白早期文学批评与俄罗斯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念源自于俄罗斯文学的滋养 ,瞿秋白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精神与“文学为人生”的理念相结合 ,不断完善自己的现实主义美学观 ,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对瞿秋白早期文学批评观念的研究 ,是了解瞿秋白整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演进轨迹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34.
瞿秋白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秋白在党的幼年时期提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 ;大革命失败后 ,又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同时他还宣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相似文献   
35.
瞿秋白政论文立意深刻,主题鲜明,析义剖理都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思维缜密、逻辑周严、行文畅达,显示了他丰厚的文化积淀、敏捷的才思与高超的写作技巧.有着文学天赋的瞿秋白还把严肃的政论文写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既有浓郁的理论色彩,又有撼人的情感魅力,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36.
文章简要回顾了瞿秋白的党报实践,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瞿秋白的党报理论及重要贡献,揭示了瞿秋白党报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7.
本文全面论述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连续出现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的社会、历史、组织、国际和思想五个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8.
一代红色报人瞿秋白传播积渐的红色旅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不仅为党报传媒的传播树立了一种鲜明准确、生动活泼且行之有效的风格 ,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9.
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底几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作者阿多那斯基,译者石夫,1923年3月1日发表在中国旅欧党团组织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少年》第7号,1924年8月1日再次发表在中共中央在上海编辑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3期。关于这篇译文的作者"石夫",国内有关成果至今尚无明确结论。至今有两部著作提到了该译文作者。一是姚守中等编著的《瞿秋白年谱长编》,在1924年8月1日这天写到:"同日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与逻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几个规律》两篇哲学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二是朱钧侃等主编的《总想为大  相似文献   
40.
瞿秋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探寻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把握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瞿秋白从厌世观到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凸显其各个阶段思想的轨迹。从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朦胧到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质的升华,再现瞿秋白马克思主义现形成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