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78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61.
纹刻嘛呢石是将石刻、绘画、雕刻技艺有机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藏传佛教信仰的独特表现方式。其本质上是万物有灵思想和祈求神灵庇佑精神内涵的物化表现。纹刻嘛呢石具有直观的传播性、鲜明的宗教特征和含蓄内敛的写意性特征。  相似文献   
62.
从篆刻执刀、运刀及与坦冲刀法比较三方面,对韩天衡篆刻刀法作了近距离揭示和解析,还原韩天衡刀法的原貌。详细解读了韩天衡篆刻刀法的特点,指出这是一种既披削又截进的截披刀法。认为其刀法是在艺术的审美追求中形成的,并凝聚着韩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艺术和献身艺术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3.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64.
65.
游石钟山     
喻志浪 《老友》2015,(1):23
  相似文献   
66.
对于收藏黄蜡石,可能不少收藏爱好者不是很熟悉,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点收藏黄蜡石的方法。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含铁、石英。黄蜡石是蜡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石英石因地质变动破碎而滚入酸性的泥土中,并长期受酸性物质的低温溶蚀,使其表面产生蜡状釉彩。首先,看质——透润为佳。黄蜡石质地的致密度、细腻程度、透光性及反射光线的柔和程度都是考虑其品级的重要指标。结构致密、质地细腻、透光性好的黄蜡石,对光线  相似文献   
67.
68.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雨花石绚丽多姿,千姿百态,称得上"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光辉,孕万物之风采,成石中之神品"。它那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堪称"石中皇后"。雨花石如同一个天地孕育而生的精灵,深藏于不为人知的深处,静静地等待着你发现的那一天。提及雨花石,往往伴随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观,雨花观中有一位雨花真人。雨花真人端庄睿智、深藏若虚,经年静坐而绝少宣道,仿佛自己就是一部深奥玄秘的经书。一天,雨花真人开坛讲经,口若悬河,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69.
宋代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分布于两川的大足和安岳、陕西延安、浙江灵隐、湖南江永等地,尤其是重庆的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不仅堪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总结,也是宋代石窟艺术的典型之作及设计意匠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独特的色彩观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宋代石窟艺术的缩影,在色彩设计上体现了形色同构、圣俗通约的特点.作为两宋的“时代色相”,其色彩观念系统体系为历时性、规约性、共时性、经济性、技术性、感知性、无意识、比兴性;作为宋型文化思想的物质化承载,标志着佛教石窟艺术彻底完成中国化、风俗化和道儒石窟高度成熟化、体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70.
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山水词,融合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元好问诸家之长,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开拓新境,形成雄奇而清(?)的风格。夏词非但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彩,而且融入词人在不同时代的深厚情怀,成就杰特,在20世纪词坛高树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