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教育从大的方面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从具体角度说就是培养在校学生的素质。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一打就垮;没有坚实的文化水平,不打自垮。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学校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文化的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文化积淀是硬道理。在目前传统的教育现状和观念中,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所以,技工类学校则更应注重这方面的挖掘和营造,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亮点。 相似文献
42.
43.
44.
语言不仅是文明的平台,也是实力的载体。“软中带硬”才是汉语在争夺世界话语权中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海外学习中文的热潮,直接的动力是中国硬实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45.
46.
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有形物质力,是"物质生产力"。技能硬实力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力、专业技能力、综合技能力和创新技能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是关键、专业建设是核心、硬件建设是基础、实训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47.
<正>每年的金九,每年无数的期待。——近乎顽固的宿命般期待。政府期待更高的GDP数据和更多的税源,开发商期待更大的销售量与利润空间,待购房人期待更大的放量与优惠,已购房人期待价格涨得更高升值空间更大,代理商广告人期待更多的份额。 相似文献
48.
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学术渊源。尽管在学理上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思想有一定的贡献,但其真实的目的是服务于美国政治及其国家利益。由于受政治立场和思维方法的局限,“软实力”思想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隘。而中国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立足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已经形成了包括“八对范畴”和“十六个问题域”的理论体系;在战略定位、宗旨目标、内涵重构、文化作用、体系逻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超越了西方“软实力”思想的界域,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一系列学理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9.
张文忠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4-36
一个国家的崛起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更取决于文化、意识形态感召力等软实力,两者共同发展是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标志.中国倡导并实践和谐,对内借文化振兴建设"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这种"双和模式",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从而全面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5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2
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表现的竞争力。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软实力体现为制度与人文环境、人力资源、专利及品牌等;硬实力体现为基础设施与先进技术等。中国是制造大国,所以还不是制造强国,重要的表现就是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与制造强国还存在差距。提高建设制造强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中国需要加强制度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培育制造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强化基础建设,补足技术短板,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