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5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3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663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正一、碳关税的定义和背景碳关税,也称边境调节税(BTAs),指进口国对没有征收碳税或能源税、存在实质性能源补贴国家的出口商品征收的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本质上属于碳税的边境税收调节。碳关税最早由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避免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会遭受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首先具体阐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接着综合国内外因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遇到的挑战,最后从碳生产力、消费者行为及工业生态园3个方面阐述解决目前发展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3.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第四部分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要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  相似文献   
104.
笔者在本刊上一期的专栏里谈了年前在哥本哈根的“碳纷争”: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是若干年以来最为庞大的,也是相对最为开放的国际会议:如果你愿意,透过汉语文字,包括外国媒体的中文网,也大致可以看个明白。核武器同样是人类最危险的威胁,但以其“复杂性”常常使它成为政治领袖和专家学者的专利,  相似文献   
105.
采用无缝药芯焊丝做焊芯,外涂石墨化药皮制成铸铁焊条,通过研究碳对焊条性能的影响规律,研制成功了铸458焊条。这种新型的铸铁焊条含Ni<28%,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机加工性能,现已用于铸铁件的焊补。  相似文献   
106.
美国碳关税制度违反了WTO基本规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及约束关税制度。然而要证明该制度最终违反WTO,关键在于进一步证明该制度不符合WTO一般例外条款。按照WTO的司法实践,碳关税制度可以被解释为维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也可以被解释为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因此符合一般例外(b)款及(g)款。但是该制度的真实目的是保护美国竞争力,因此不符合序言的规定,在WTO中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7.
随着“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调整升级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也要随之调整和升级,以满足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需求。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立法目的的局限,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存在诸多不足,没有将“降碳”问题纳入其中,与“减污”问题作整体考虑和协同安排。应以《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等法治思想为指引,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融入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目的性条款,从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增强主体责任原则出发,夯实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的制度基础,重构以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总量协同双控、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中央环保督察、协同管理体制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索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并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融入其中,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为实现协同增效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8.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9.
110.
朱熹视涵泳之法为训诂、章句之外的一种解经之法。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涵泳之法具有推重本文、强调感性和践履的特点。《诗经》以其“吟咏情性”的本质,尤为适合涵泳。《诗集传》中的“情性”观念,与理学的心性论紧密相连;朱嘉以“喜怒中节”为《诗经》的最高境界,这都反映出朱熹的涵泳《诗经》的思想与其“中和新说”的密切关系。考察朱熹对《毛序》由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也当结合其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