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神思>篇是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其中阐发了三个主要思想:神与物游、虚静、言与意的关系.本文以这三个主要思想为基本线索,并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其它篇目对刘勰提出的创作构思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尝试从写作主体的角度阐发它们对写作主体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和素质的启示,以期证明刘勰提出的创作构思方法对现代写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王蓓 《天府新论》2016,(6):154-160
西方哲人曾批判过东方类似于“幽梦”的“恍惚混冥”的艺术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既无法触及理智,也无法消除人们在宇宙中不知所措的焦虑感。然而,中国的“幽梦”思维,消融了西方的理智求索,却在感觉(玄览)与想象(神思)交叠之间,蓦然契入了宇宙的“内在空间”。 从词语的原生意义考辨,幽梦应该是指超越现实世界之上,隐含梦者心灵幽玄之思的、恍惚混冥的意识空间。从传统艺术思维内部发掘,幽梦则是主体以内心之深藏的情感来玄览现实物,在物我共感的直觉氛围中,以神思综合所览诸象,从而直悟出“我”与道冥之新境的整体性艺术思维过程。从具体的创作过程来看,幽梦乃是创作主体在凝神观照现实世界中,本能地找到其精神生命合于自然的旋律之宇宙奥义,最终在物我冥合的新境中重新体认现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研究它的翻译可以起到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精神认识格局和艺术构思问题。该办法在于"博而能一",即既要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情思,又要具备贯通一气的能力。  相似文献   
54.
神思》主要是论述和探讨作家创作构思时的艺术想象问题。在文章开头,刘勰就给"神思"这一术语下了如下定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神思"一词,最早是由晋宋之际的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提出这一概念,后来晋人陆机在其名篇《文赋》中对艺术思维和想象的特点也做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5.
邹进先 《学术交流》2005,(4):148-157
郜元宝<鲁迅六讲>及<关于科学史教篇的几个问题>中所提出的鲁迅在1907-1908年间贬低科学,鲁迅认为尼采、叔本华所张皇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意力"是"科学之本"的观点,是对鲁迅的误解.这种误解产生于对<科学史教篇>中"神思"、"本柢"等语词的误读,膨胀于对这种误解的百般回护.  相似文献   
56.
57.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诗学中饶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58.
神思》是《文心雕龙》中的名篇,学术界对其关注较多。但是由于该文成篇已逾千载,本来面目早已难见,校勘、注释仍有继续之必要。其中“视通万里”应为“神通万里”;“意”应理解为“情意、情志”。  相似文献   
59.
"神思"述源     
李健  薛艳 《江淮论坛》2006,(1):154-158
神思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产生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由曹植在《宝刀赋》中最早提出的。曹植的“神思”是指神启而产生的思绪,带有神性色彩,已是一个思维层面的问题。而后,不少人都使用了这一概念,促成了这一概念的流行。“神”的古意是天神,由天神派生出精神、神妙,它们都具有虚无缥缈的特征。“思”乃是“容”,其意指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神”与“思”连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新的意义。它是神妙的、精微的、飘忽的、深刻的、准确的,在神妙、精微和飘忽之中又蕴涵着强烈的超越现实时空的直觉因素,渐渐地铸就了神思的思维品性。神思的理论是经过陆机、宗炳、刘勰等人的努力才最后完成的,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思维理论。  相似文献   
60.
心物关系 ,即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和文道论。本文着重探讨“神思”(创作论 )中的心物关系是神与物游。心物之间建立心理距离 ,旨在心物赠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