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90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53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1595篇
社会学   10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涉及了15个民族,说明这一神话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广泛的影响。另外,女娲神话还涉及到另外一位伟大的神话人物伏羲,并且有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限于篇幅,本文只重点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及"女娲补天",有关伏羲的内容留到  相似文献   
72.
在对周作人女性观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对之神话化的现象,亦即过分夸大其思想成就。舒芜、孙郁、黄乔生等周作人研究专家在其中起了不小的误导作用。但是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还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女性思想只是当时时代大潮中的一颗普通的结晶,在新颖性、深刻性、激进性方面都无特别之处。可以承认其女性观的巨大影响力,但不能把它同思想性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73.
只从题材的角度研究张爱玲的作品,是一种浅尝辄止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如果转而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则会发现张爱玲讲述的其实是女性与男性关系的故事,并在二元对立的故事结构之下,隐藏着一个关于女性再生的神话,构成故事下的故事。张爱玲的作品揭示出,在生存勇气、智慧与创造文明方面,女性高于男人,从而显现出女性的巨大人性之光。突破题材限制,进入故事结构层面对张爱玲的故事进行叙事分析,是打开了其作品的第一层意义。进而突破到故事下的故事,看到那个现象的再生的故事是如何影响与制约着张爱玲的叙事活动的,方打开了其作品更深一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月亮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象征符号。其能指是圆缺变化,所指是长生不死。寄居月亮之中的白兔、蟾蜍、嫦娥与桂树都具有不死特征,这些不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月亮的长生不死形象。这是渴望长生不死的中国古人赋予月亮的文化意义,而作为月亮的对立面太阳则被赋予短命夭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樊晓君 《理论界》2014,(1):132-134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当代戏剧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其著名戏剧《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婴儿游戏》等均以戏中戏的结构蕴含着杀子的故事片段。以往国内学者鲜有关注阿尔比戏剧中的杀子故事,本文拟通过探讨杀子故事与阿尔比自身成长经历的关系、与西方神话传说中杀子故事的联系,解读阿尔比戏剧中的杀子故事的内涵和意义。本文结论:1.杀子故事是阿尔比戏剧创作的技巧之一,也是对荒诞派艺术手法的运用。2.杀子故事的社会意义在于揭示社会伦理的沦丧,价值观的混乱颠倒。3.杀子故事的哲理意义在于揭示现代社会人性的衰退,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76.
抛开对教育体制的争论,纯粹从商业角度考量,一所学校究竟有多大能量,如何支撑起一个内陆孤镇的经济?  相似文献   
77.
神话与文学存在共生与矛盾的张力。神话是古人严肃敬拜的信仰系统,它作为远古文化的综合体,与祭典仪式、舞蹈、音乐等紧密结合一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神话依靠文学家等传播者的记载、改编与简化等活动得以保存。中国神话学研究忽视"神话"与"文学"的区分,形成以文学为本位的神话观,使其无法在神话理论上有所突破。神话的"文学化运动"又常与"文史考辨"的路径紧密结合,这种旨在"追求真相"的实证方法与资料主义的研究态度难以适应以"信仰性"与"神圣性"为特质的神话系统。故此,目前的神话研究需要对神话作品进行更深层意蕴的探究,应该上升到以"意义建构"为目的,突出一定的理论建构意识。  相似文献   
78.
79.
"N级编码系统理论"是叶舒宪教授继"四重证据法"和"大、小传统"之后的又一理论创新,其以派生关系的大小为线索,将"无文字时代的文物与图像"、"文字"、"古代经典"……"当代创作"等若干级文化编码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系统。而贯穿于各级编码之间的主脉,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重心——神话原型。此理论突出强调了文化大传统视野之下的考古实物及其图像的奠基性符号编码意义。同时,此理论体系也能为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发。文章在梳理这个理论系统脉络的同时,还对之提出另一种可能的排列和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80.
在先秦至汉初的典籍中,禹是一位造福于民的治水英雄和人间君王。在纬书中,禹由凡人转变成充满神奇怪异色彩的受命圣王,从受命治水到受天赐、受天书,再到受舜,禅都是出自天命。纬书中的禹形象对后世史著和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吴越春秋》中禹出生、得天书、遇九尾白狐等情节都源自纬书,《博物志》等志怪小说多采用纬书中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