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2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4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6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788篇
理论方法论   294篇
综合类   4057篇
社会学   207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她著作较多,流传极少。诗存百余首,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感伤诗,抒发了一个守节殉道者的内心孤苦悲戚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节妇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困境;二是忧时伤乱之作,反映明季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其诗感情细腻,真挚沉郁。  相似文献   
102.
王春 《理论界》2019,(6):79-86
在黄庭坚一生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有不少是歌咏艺事的,其中主要涉及音乐、书法和绘画,这些艺事诗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关注于艺术创作主体精神的熔铸,与此互为表里的,是不同艺术形式所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在文本中交融互动。于此之上,黄庭坚此类诗作中依然秉持着对"韵"的追求,通过"赋而有比"等艺术手段,使其诗作在理趣的探讨和情感的抒发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103.
10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51-256
江西广昌"孟戏"是一部有500年传承历史的祭祀形式的地方戏曲,该戏以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为题材,融合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于战乱之中拯救逃难母子为民赐福的神话传说,以"戏神"的角色出现。每年正月进行一次"圣演",举行全村祭祀神灵的大型巡游及请神送神等一套仪式活动,将三元将军供为神灵,进行英雄崇拜。演出之前村民还要敬神祈福,期盼来年万事顺意。孟戏是以对三元将军的英雄崇拜、并在此民间礼俗背景下而长期存在的一种与民间宗教信仰相互依存的宗族戏,其宗教信仰与家庭教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该区域民众民俗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5.
106.
沈亚丹 《社会科学研究》2012,(3):191-195,207
人们已习惯在四言诗之外探寻五言诗之源,但将汉语诗歌之分为"四言""五言"等仅是不得已的语言策略,已将鲜活的诗歌纳入语言的牢笼。由于诗歌本为"长言",其音节数量往往会挣脱汉字数量的束缚,而五言诗正是源于四言诗的五音节化。《诗经》主体为四音节诗,这将汉语诗歌发展纳入齐言框架。主体情境和解读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有音节长度及句读模式被打破,音节之顿挫及语气沉郁,已对音节之绵延和分化虚席以待;《楚辞》在汉初的盛行,使得"句外"之语气助词"兮",栖息于四音节模式之中,进而演化为早期五言诗之语气词,后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音节,成为五音节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汉初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楚辞》独白式私人视角,也使得长歌当哭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07.
王琼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69-71,108
社火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是随着原始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它与祭祀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古老的祭祀活动的核心是其作为巫术的思维模式——巫术直观。巫术直观是原始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直接沟通,其中,世界万物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象征及象征符号。社火作为祭祀,首要的是相信神灵的在场,并向其献祭,于是,社火、脸谱、服饰、道具、演员、红布条、铳炮锣鼓,一切与社火有关的事物自然具有了神灵的神力,并可以独立存在,成为神灵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08.
从姜夔自编《白石道人歌曲》的编集方式和多次游越地并作词,可以看出姜夔对越地山水、文化的向往和喜爱。对比姜夔的书法著作和诗学著作,可以知道产生于越中的、楷法谨严、潇洒秀雅的二王书法,对姜夔"古雅峭拔"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他书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9.
陈清云  严明 《船山学刊》2012,(2):169-173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均作于晚年,这些诗可以看作赵翼的自传与自我评价。透视这些自题画像诗,可以发现,赵翼先后以才子好名形象、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反映了赵翼人生规划与追求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过程,他的这种明确追求有典范的意义,在乾隆时代也形成了一种风尚。  相似文献   
110.
正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团圆联欢,土家族人都要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摆手舞历史悠久。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