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2.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3.
《唐人赋钞》与粤秀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嘉庆年间广东人邱先德、邱士超叔侄编选的<唐人赋钞>一书是唐赋的重要选本,其书编成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现存最早刊本为羊城允经楼刊本.<唐人赋钞>一书与粤书院有着密切关系,为粤书院院长与学生合作的产物.除<唐人赋钞>外,还有多种应试诗文选本与粤书院相关.这些选本为我们了解科举制度下书院的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样本,其批评实践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4.
85.
关汉卿的生卒年,近百年来,许多知名学者精心考证,推断出许多观点。他们的依据资料基本相同,生年依据是《青楼集序》《录鬼簿》,卒年依据是[双调·大德歌]。观点虽不尽相同,但绝大数观点有一共同点:关汉卿是由金入元之人,活了八十多岁,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我今以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珠帘》为据,进行考证,断定关汉卿卒于大德八年(1304)春以后不远。  相似文献   
86.
作为美学范畴,"隐"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含蓄,二是深沉厚重。不仅是对文章"言外之意"或"言内之意"的追寻,更是对文章"源奥"、"根盛"、"深文"等深远境界的审美体验。如果说"隐"是委婉隐曲、丰富多变、含蓄深沉的话,那么""则是卓绝独拔,状溢目前,是文之英华。而"隐"是"隐"和""、"情"和"辞"的最巧妙的结合,是符合为文之道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是"隐"之美和""之美巧妙融合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87.
江户时代的汉诗是日本“汉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对这一时期日本汉诗的评价,日本经历了从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和臭”到树立中日相对化的“和习”的评价坐标的变迁.然而“和臭”与“和习”仍旧是以中国/日本或者外部/内部的二元对立为基准的评价方式,而取而代之的突出日本自身优越性的“和”观念,不仅意味着日本自身的“文化自觉”,也代表着日本文学中一种新的评价基准的树立.只有重新审视江户时代日本文人创作的汉诗以及当时日本文人的文学评论复现日本文学中中日文化融合的现象,才能理清日本文人对日本汉诗乃至整个汉学的评价观念的历史演变,昭示江户时代日本“汉学”逐渐脱离中国文化影响,走向文化自觉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88.
莫里森通过小说《拉》展示了白人中心主义对自然和黑人的掠夺,尤其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的抗争,表达了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观,反映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9.
当代电视纪实文本的“秀叙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下,真人节目风靡电视荧屏,成为电视纪实叙述的典型样式.围绕“叙述”这一概念,透过叙述学视野考察真人以及电视纪实文本,能够深入解析电视真人“文本身份”的建构与转换、“普遍隐合作者”的确立与变异、“作”和“反”叙述的关联等重要问题.总体而言,“叙述”是纪实型的:文本发出者与接受者达成了纪实体裁的“叙述规约”.原创力不足导致某些特定类型的“叙述”拥有面目雷同的“隐合作者”,从而共同建构出了“普遍隐合作者”.“作”与“反”在“叙述”中同时存在,带给受众混杂性的认知体验.为了建构文本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任链”,伪饰的“反”叙述应该避免.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