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91篇 |
免费 | 248篇 |
国内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422篇 |
劳动科学 | 123篇 |
民族学 | 202篇 |
人才学 | 426篇 |
人口学 | 132篇 |
丛书文集 | 3506篇 |
理论方法论 | 621篇 |
综合类 | 6937篇 |
社会学 | 1030篇 |
统计学 | 4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173篇 |
2019年 | 193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63篇 |
2015年 | 300篇 |
2014年 | 785篇 |
2013年 | 751篇 |
2012年 | 1066篇 |
2011年 | 1344篇 |
2010年 | 1316篇 |
2009年 | 1592篇 |
2008年 | 1595篇 |
2007年 | 1087篇 |
2006年 | 846篇 |
2005年 | 800篇 |
2004年 | 632篇 |
2003年 | 558篇 |
2002年 | 554篇 |
2001年 | 471篇 |
2000年 | 384篇 |
1999年 | 201篇 |
1998年 | 125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鲍晶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1):80-84
民以食为天,吃既是一切动物更是人类生存之本,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故对吃的研究是
大有好处的,为此,从中国人用嘴吃饭,掂掂筷子的份量,肉食者的风采,温文尔雅的素食者以及饮食的反思
等方面论述了东西方人对吃的特点及其深厚的经济基础$以期有助于对饮食文化的进一步探析和国人对饮
食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92.
科学的国家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与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集中、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学术资源,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科学活动被完全纳入了国家的计划体制。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组织的全面“国有化”,对科学家进行思想改造并确定其作为国家干部的政治身份,强调科学活动的计划性并从国家层面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在科学活动中实行并逐渐强化党的领导,以这些为特征的“国家化”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策制订者强调科学与国家发展需要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为此建立了庞大的科学管理体系,由此实现了国家对科学资源与人力的集中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对科学的利用。这种科学国家化的进程,即科学的国家化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元化共生,体现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主要讨论了戈德曼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史的看法。他以事实与价值的一元统一的科学人学为逻辑尺度 ,区分了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二元论情境 ,以及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的基本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分析了西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科学根基和思想根源,研究了其文化语境问题。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首先在西方展开有其自身的科学根基和思想根源,与西方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其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的学术界。反映在历史学上,则对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历史考证学思想的兴起、近代实证史学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这种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998.
信息时代,信息化冲击着人类社会的稳性结构,信息的存在方式和特殊的运动规律,使人类逐渐认识到长期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论及哲学都是有限的。本文在研究信息的存在方式和特殊的运动规律中,从信息时代思维方法论的嬗变,信息经济社会的系统分析,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性质及结构关系所提供的研究信息社会针对性的理论,以及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信息化开展综合性研究的方法等进行了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999.
纪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00-103
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峙中,概念的模糊性与宽泛性以及缺乏一定的学术规范,仍是对话的障碍之一.而忽视科学技术的动力因素及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社会机制,也妨碍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客观评价.本文还对近年来新人文观的"天人"维度、个体与普遍的关系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1000.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意蕴,探索实现科学发展观文化意蕴的有效途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