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75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畲族(东家人)史诗《开路经》是历代口传的长篇叙事诗,至今乃以活态形式在民间丧葬仪式中演述,仪式的现实诉求促使史诗得以世代传承,歌师在现场演述中不断完善神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形成宏大的神圣叙事,彰显族群生存的合法性。为了给亡人招魂驱鬼,引领亡魂认祖归宗,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歌师以通晓鬼神的本领,上天堂入冥界,穿越在鬼魅世界,又能重返现场与听众互动,演述中采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传统的演述程式,以异文同义的句式,多重人称的对话性诗体,形成巧妙复杂的演述技巧。  相似文献   
102.
萨满舞蹈是满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萨满祭祀仪式过程的程式化决定了萨满舞蹈的程式化。同时,在现场的即时表演中又会有即兴的“随意性”的舞蹈成分加入到原有的程式中。  相似文献   
103.
《琶杰格斯尔传》不仅是科尔沁口头文学的经典,也是蒙古族口传史诗的代表性文本。歌手琶杰遵循口头诗歌叙事传统,运用丰富的程式演唱不同的主题,构筑了格斯尔史诗诗行,使史诗故事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而且歌手运用的程式体现了其创编技巧,也显示了口头诗歌的表演法则。  相似文献   
104.
英文易读性的研究为英文文本难度的测定提供了客观的度量方式,为英语研究和学习者选择合适的语料提供了较个客观的依据.回顾国外英文易读性研究,分析我国英文易读性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易读性程式的不足之处,如易读性程式的不完备性,易读性程式应用范围的非普适性,测量准确性不高等.  相似文献   
105.
文学批评揭示出作品什么意义与对其阐释的批评程式相关。在批评程式层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诗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西方现代诗学在对文学的重新阐释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批评程式,不断拓展出文学意义产生的新空间,凸显了文学批评程式对“文学”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宋四六是骈文在宋代进一步定型化后所获得的专称。它应用广泛,更是科举应试的通用文体,其矜尚用事、典赡精工的特点对类书提出了强烈的吁求。而类书在提供临文之需的同时,也不免使宋四六走上程式化的道路,逐渐丧失活力,沦为“类书外编”。  相似文献   
107.
河湟汉族答谢歌是一组程式化特征鲜明的婚礼仪式歌。其程式意义渗透在答谢歌的语言、句法、主题和结构等各个层面,每一层面的不同程式,对歌手的表演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相似文献   
108.
文章化是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的内在原因,小说作者在框架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设计上多采用八股文的文法,使得才子佳人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现象。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要充分注意其与中国文章传统的关系,避免单一使用西方小说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09.
李康 《中国学术》2000,(2):333-335
所谓抽象社会(abstract society),最主要的特征即程序性、反思性、非人格化。程序性即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互动过程须借助程式化和类型化的运作方法。反思性即许多具体的互动及认同过程须借助各种超越具体情境的框架,尤其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话语体系。非人格化即现代社会互动过程所涉及的机制、知识或观念,大多与个人具体特征或人际具体关系无关。  相似文献   
110.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京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符号在京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脸谱、程式化的动作、音乐、道具等等.缠足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的陋习,也在传统的京剧舞台上有所表现.扮演某些女性角色的演员将跷缚于足上,以模仿中国女性的缠足.作为道具,跷有其技术功能.但演员使用跷的最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它为其他道具所无法取代的符号功能,即表现角色的性别,表现女性的"美丽"和"柔弱",以及表现女性是男性的性目标.1949年以后,跷被认定为性别歧视的象征并遭到官方禁止.然而,1980年以后,跷在舞台上再度出现.它的兴衰说明它的符号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