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75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社会服务项目外包是政府增进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社会服务在增量供给的同时却易呈现出低效运转的特点.文章从嵌入性视角出发,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完成资料收集,并对A街道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基层政府部门利益分割、运动式资源整合致使其采取过程式嵌入的治理手段.具体表现在基层政府项目开始前的...  相似文献   
292.
293.
现存稿本形态的汉乐府民间歌辞中的程式是口头诗人在长期演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韵式和形态的特定单元,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组合,是汉乐府民间歌辞创作和演唱的生命力所在。口头诗人在现场演唱汉乐府民间歌辞时会根据具体语境对程式和演唱的内容作相应调整,或增添,或删减,或拼合,或分割,同一首诗歌的不同版本应是其在演唱过程中不同的呈现方式。两汉时期的文人创作虽然已从集体口头创作中分化出来,但文人创作对汉乐府民间歌辞中程式的使用表明,汉乐府民间歌辞的传统创作法则依然影响着两汉的文人创作。借鉴口头诗学的视角、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乐府民间歌辞程式化创作的诗学技巧,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有助于构拟和复原中国早期口头诗歌创作的原初状貌,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审视口头诗歌在文字社会创作、演唱和流布的历史过程,对我们认识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口头性质和文本属性有助益。  相似文献   
294.
在近年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术热潮中,有学者倡导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提出以承载评价(反沉迷)功能的主次正反打、跳轴、“主客间”构图等为代表的“中国影像程式”概念。在实践诗学和中西比较视野的观照下,“影像程式”在异质性表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自觉性意识与群体性应用方面也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尤其在表达意味上丢失了“中国性”。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精神的角度而非沉迷/反沉迷、评价/非评价的功能角度来区分中西电影美学并建构民族化的电影形式,也即“有中国意味的电影形式”。  相似文献   
295.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是近些年研究口头创作传统最活跃、最兴盛、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之一。其注重口头创作与表演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在表演与交流中创作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这为研究河州花儿的创作传统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野。河州花儿不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注入文化活动中的表演事项。运用“表演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将河州花儿作为“活”的艺术形态和一种表演艺术,对其表演文本的程式化与表演语境中的“表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开河州花儿独特的创作机制和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296.
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以仪式化的出场为起点,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态度的“共同体”意识的联结,使说唱叙事具有情绪传导和情感动员的意义指向。说唱仪式的空间构建与听觉符号的程式化复诵以及情感动员的共同作用,形成观念与情感的象征意象和“沉浸”行为的交互空间。聚焦于中国三大史诗,从仪式、程式和情感三个方面论述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空间和“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情境创设、结构表征和意识生成,以此来揭开史诗传唱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