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8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72.
吴建伟 《船山学刊》2008,(3):100-102
章太炎在诠释老子学术时援佛入老,致力于老子诠释的近代化。在研究中善于将老子置于先秦诸子的大背景下,注重老子与其他诸子学说的比较、联系。由于其革命家的身份。使老子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73.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的"立宪";他们同样娴熟地运用历史知识,培养人们的爱国革命思想,又都运用了"进化论"的思想武器.但是在国内民族问题上,陶的认识较为固执,而章太炎则能与时俱进;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陶有幻想而章更清醒;在对待历史文化和进化论的态度上,陶只求应用,章则坚持应用与求真的统一,故对理论有较大贡献.上述比较反映出革命行动家和"有学问的革命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74.
章太炎出自革命党,在民初却与立宪派、官僚势力联系密切.他曾经热衷于组党,却又迅速趋于冷漠.章太炎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认识有两个特点一是零碎,不系统,二是前后矛盾.从他的言行中,人们既可以观察民初政治生活的复杂场景,也可体味政治人物在追求和实践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过程中的酸涩与无奈.  相似文献   
75.
76.
章太炎在清末列强袭来的新形势下以重建中国的主体性为己任,力图以新哲学的创立为民族主义构建基本的主观条件。章太炎早期创立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蛊"论,试图融通科学与佛教以批判迷信;入狱期间,深刻地研习了佛教唯识论,外在的政治形势和内在的思想认识促成了其佛教哲学观念的转变;主笔《民报》后,章太炎完成了《建立宗教论》,系统化地将唯识论发展为克服主客二分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77.
章太炎之所以认为康德黑格尔见识不大,主要理由在于:与康德——于时空有限无限之辨而陷入逻辑矛盾,又因欲摆脱矛盾而主张主观时空观不同,中国哲学则从没有陷入这种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与康德讲德福一致必设置上帝之存在不同,中国哲人以"依自不依他"之说来唤起人的道德自觉,更具有洞彻道德之本质乃人类精神之自律的深邃眼光;与康德在物自体面前止步不前不同,中国哲学则能超越分别智达于无分别智以证悟本体;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必达于尽美醇善之区"的"终局目的论",不合乎"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的历史实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是一种"陵藉个人之自主"的学说,与此相比,我国的庄子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与黑格尔以文野之辨来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张目的观点不同,"以齐文野为究极"的庄子"齐物论"则具有价值论的合理性。章太炎对中国哲学之大智慧、大见识的阐扬为熊十力、冯友兰所继承,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评发杜威、罗素、诺斯罗普反思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78.
"易学"总体上持"大化"观念,"西式进化论"在其思维框架下,不过是无限运程中之一环节而已。《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言已完整描绘出中国人特有之"大化观":"天下万物生于有"着眼于"进化","有生于无"着眼于"循环"。《庄子》描述的"大化历程"以"种有几"为起点,以"万物皆入于机"为终点。《列子》描述的第一阶段"自太易到太始再到太素最终达于浑沦",可以"进化论"释读之;第二阶段"自一到七再到九最终复变为一",只能以"循环论"释读之。《淮南子》的所谓"生物进化观",实际只视"生物进化"为"天地循环"之一环节、一阶段:"生物进化"之前,已有三个阶段之"天地进化";"生物进化"之后,亦应还有三个阶段之"天地退化";然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墨子、韩非子、王充,均持"大化"思维。晚唐无名氏之哲学著作《无能子》认为不把"进化论"置于"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以及"天地既位,阴阳炁交"之宇宙背景上来定位,就是讲不通的;其"自然而虫之,不自然而人之"命题的提出,不是为了高扬"进化论",而是为了贬抑"进化论",不是为了倡导"不自然",而是为了倡导"自然"。晚清以降学者对"进化论"之质疑,则至少有严复"以易化西"、章太炎"俱分进化"、宗教界驳"生物进化论"、科技史学界之争论等尝试,从另一侧面证明中土思想家所讲就是"大化论"。  相似文献   
79.
80.
"悲观主义"范畴可以提供理解章太炎思想的新思路。严复的"天演论"使用"体用"框架来整合现代"进步"观念,遗留了意志论与决定论、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诸多问题。悲观主义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展开。捍卫自由意志与特殊性是悲观主义者的基本立场,这种拯救主体性的企图使他们在本质上局限于现代性的论域之内。在强调意志本体的同时,悲观主义者又试图接受实证主义的规范,从而导致了一种以虚静本体和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本体论断裂意识。在这一架构之上,章太炎的悲观主义提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为深刻和激烈的现代性批判,但它未能成就一套新的、具有建设性的现代性学说,而是在矛盾和妥协的两难中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