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76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61.
语言类型学既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大学术流派。当代语言类型学致力于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和规律,经历了形态类型学、功能类型学、库藏类型学的视角转换。对语言经验事实的重视是当代语言类型学最鲜明的学科属性,这体现在相关研究中采取了“多语种取样”以及对语言描写独有的语义地图模型。这一学科属性表明当代语言类型学对根植于经验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坚守,但同时也存在“重事实、轻理论”的倾向。语言库藏类型学倡导“新描写主义”的学术价值观,是对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和扬弃。跨越“描写的充分性”,实现“解释的充分性”以及理论的系统化,是语言库藏类型学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为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262.
从类型学的角度在理论上指认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先后经历的“革命型”“统治型”和“治理型”三种意识形态类型,并具体展现了其类型转换的现实历史逻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从“革命型”到“统治型”、从“统治型”到“治理型”的两大历史转变。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转型,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自身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于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具体类型方面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63.
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早在春秋以前就出现了,该结构依据“是”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主谓式”“主宾谓式”“宾谓式”三种。对上古汉语文献分层比较后发现,“主谓式”只存在于春秋前,而“主宾谓式”存在于战国以前,“宾谓式”一直保存到东汉。上古汉语中的“NP是VP”结构是不同质的三种结构,但它们都不是语法上的结构,而是语用上的表达结构,其形成机制是由不同语用手段制约的。由于“NP是VP”结构的不同质,其中“是”的语法性质和功能也不同,“主谓式”中“是”为衬音助词,其功能为补充音节;“主宾谓式”中“是”为代词,其功能为复指;“宾谓式”中“是”为结构助词,起着标记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264.
海洋具有广袤性、流动性、边界模糊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海洋问题具有全球性。全球海洋治理不仅呈现主体多元性、客体多样性、机制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其治理问题具有鲜明的多维度性、整体性、自组织性,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类型学分析框架加以研究。从地域范围、物理空间、管辖权及领域议题等维度对复杂多样的海洋治理问题梳理与分析,可揭示全球海洋治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局部海洋与整体海洋、国家海洋利益与全球海洋共同利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安全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的关系。实现全球海洋善治,正确处理好人海关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才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65.
张力锋 《学术界》2023,(3):162-169
作为知识获取的一种方式,反事实推演要求认知者具有相当娴熟、准确的概念运用技能,经验要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同于促进和直接证据的角色;即令先验认识也需经验要素的促进作用,方能理解知识内容,进而判定其为真,后验认识则需要当下或过往的感知经验作为直接证据,以判定知识内容的真实性。鉴于此,反事实推演被视作扶手椅知识的典型获取方式。可以在语义上证明一个模态语句逻辑等价于另一个以虚拟条件句为主要部件的语句,所谓的反可能条件句反例不构成逻辑还原的障碍;但模态知识不能因此就归结为以反事实推演为主体的认识过程,反事实条件命题的必然性分析表明它们的认识必须诉诸某些先验模态原则,因而反事实推演的模态认识论方案并未获得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