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职场扫描     
《职业》2010,(4)
白领雷人辞职N种现象都说现在工作难找,可是,雇主们最近也发现,有些刚走上职场岗位的年轻人,对给了他工作的老板却并不买账,稍有不满便递辞呈。《申江服务导  相似文献   
22.
通过微博,你可知道解王石:用IPHONE,睡得晚,起得早,爱吃樱桃爱拍照。  相似文献   
23.
认识他那一年,她刚毕业。他是公司同事,也是高她三届的同门师兄,自然而然地,就比其他同事亲近。彼时,属于她的青春澄澈如水,飞扬如风。而他已有职场历练,内敛敦厚。他的平实落在她眼里却近于平庸。自然,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一、“粉丝”与网络“粉丝”文化何谓“粉丝”?从广义上来看,“粉丝”是指一部分对特定话题有较大兴趣的人;从狭义上来看,“粉丝”就是不仅仅对这些话题有很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了解的人。从根本上讲,“粉丝”依然是一种受众,因为他们同样需要接收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5.
初见亦琛,是17岁那年夏天。他从东北过完暑假,到我家送小磨麻油和芝麻酱。亦琛以二姐男友的身份来我家。那天我上完培优课回家,满桌杯盘狼藉伴着满屋子欢声笑语,心下已是不悦,亦琛的到来,还让母亲忘了给我留饭。母亲还未来及系上围裙,我已发起“幺女脾气”,关在房间生闷气,家人  相似文献   
26.
史泽华 《今日南国》2007,(22):70-71
泰国警方一定做梦也没想到,他们本来觉得是神来之笔的一个对犯错警察的惩罚计划竟然会因为一些狂热的小女孩的抗议而流产.警方本来打算制作一些图案为粉色的吉蒂猫(Hello Kitty)坐在两颗连在一起的心上的可爱袖章 ,任何犯了小错误的警察都得带着这个臂章巡逻或出警.  相似文献   
27.
28.
王斌 《天府新论》2018,(3):144-151
网红即网络红人,这一群体是由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媒体共同催生的产物。网红的出现见证了我国名人文化的市场化和媒介化变迁,在线“圈粉”的逻辑一方面让新媒体变成了制造名人的数字化机器,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红的“非法兴起”问题愈益突出。另外,作为新名人的网红还引发了“粉丝”消费的转向,“粉丝”不仅能透过网红去消费真实,更能在此过程中凭借对新媒体的运用而将自己塑造成网红。成为网红也意味着要付出相应的情感劳动,这种劳动将网红的情绪与身体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商品化处理,从而满足“粉丝”与资本的双重需求。不过,并非所有网红的情感劳动都会被资本收编和异化,比如我国正在崛起的主流网红,就构成了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治理主体。现阶段,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大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发挥网红在促进网络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层面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9.
网络粉丝社群和互联网社交平台从亲密性的角度看存在明显同构关系,特别是两者都有明显的公开性和亲密性的双面表达。互联网常常被视作私人领域的延拓,但同时又是极度公开的空间。粉丝社群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是一个具有准入门槛和一定隐蔽性的社群,但是在互联网上,这种社群门槛和边界却又非常模糊暧昧。在这种场合下,粉丝社群内部的行为规范和模式明显受到网络平台的塑形,但粉丝社群天生的社群性和私密性又反过来以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开发了网络平台的功能。同人创作,在网络粉丝社群中不仅构成了社群日常交谈和互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空间社群存在的具体佐证,乃至社群最实在的可见痕迹。同人创作中的强烈互动性、对话性、语境性,以及坦诚的亲密性构成了同人社群生态的基本底色,同时也在文本内部通过细节反映了平台和社群的这些特征,尤其是同人创作的私人性和公开性在整个社群中成为虚拟社群中亲密关系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30.
胡彦彦 《天府新论》2023,(4):132-140
虚拟偶像发展的根基是偶像经济的繁荣。由于现实社会中个体情感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虚拟偶像成为现实情感的一种补充。然而,虚拟偶像实则是资本为避免偶像塌房而创造的新人设,其离不开“中之人”的劳动付出,“永不塌房”的永远盈利只不过是资本的“一厢情愿”。粉丝投射于虚拟偶像的爱欲一方面源自真实社会中爱欲的死亡,另一方面没有逃离商品逻辑。虚拟爱欲并没有真正满足欲望,只是一种爱欲实现的幻象。本文揭示了虚拟偶像作为情感劳动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资本同一逻辑下制造的爱欲拟象的本质,并对元宇宙时代虚拟爱欲是否具有革命性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