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96篇
社会学   2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进性。齐泽克的大量理论阐述,都是借助精神分析与电影文本的交互阅读而展开。齐泽克深入分析和评述了《卡萨布兰卡》、《城市之光》和《知情太多的人》等几部经典影片,集中阐发了观影心理过程中可能会调动起来的激进的快感,并确认其作为电影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齐泽克所说的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为我们审视拉康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2.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是标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里程碑。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爵士乐》的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83.
《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她渴望精神自由却无法摆脱物质享乐。通过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丽莉以死亡逃离了物质社会,换取了精神的纯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丽莉的逃离是必然的,而"精神共和国"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单独存在。丽莉"精神共和国"的追寻之路尽管辛酸,但其中却蕴含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4.
精神分析理论正式引入电影理论之后,无论是导演还是影评人纷纷踏上了这条全新的探索之路。克里斯汀·麦茨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其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借重也为众多研究者研究该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角度,这对以镜像理论为基准拍摄的诸多影片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性与研究方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女权主义首先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出现,它在为自己寻求理论合法性的过程中,经历了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的分分合合,最后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归其政治性.女权主义作为漂浮的能指,与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女性的从属地位作斗争,为女性身份提供链接,女性身份因此将获得一个全新的含义.女权主义能够以多种形式建构,存在多种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86.
克里斯蒂娃的思想超越了同时代各种女性主义,不再单纯探讨"性"的问题,而是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广阔视野,特别从她的新型精神分析学和符号论的角度,集中研究女性在人类文化创造事业中的特殊贡献,通过具体个别的女性形象,包括杰出的女思想家、文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范例,通过"母亲功能"和"女性效果"的特殊的象征性意义,辰示人的个体性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多重异质性,为21世纪人类文化重建事业提供崭新的人文主义基础.  相似文献   
87.
曹禺剧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他塑造了一系列大胆泼辣、个性鲜明、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众多怯懦、无力的男性形象。这种女性崇拜意识与其童年生活、演戏经历密切相关。对女性的过分崇拜和长时间扮女角形成的自身“性别错位”使他的爱情、婚姻充满曲折。对众多怯懦、无力男性形象情感上的亲和与理智上的否定,则表达了他对“性别错位”产生的脆弱性格的恐惧。  相似文献   
88.
从中外文学现象出发,分析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关于梦幻文学,梦幻与文学关系的观念,并加以评判,从而深入地研究梦幻文学和弗洛伊德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89.
90.
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对女性意象的描写与分析多从女性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入手,即按因果规律来解释女性意象,使得作品和评论中的女性意象缺乏人性美,未达到人性审美层次。女性个体不应仅仅从外部和个体分析,还应当从女性心理结构入手,分析女性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