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鲁迅与索尔·贝娄是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闻名的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两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都理性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文章通过对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旨在找出这种相似性和相异性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2.
已故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颇似圣徒的一生充满传奇.其非凡的经历与充满政治、布道色彩的著述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褒贬不一的持久争论.如果把索尔仁尼琴看作一位笃信东正教的宗教作家,一位热爱民族,热爱故土,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那么,就会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永远持异见者的形象和创作中的政治与布道色彩了.  相似文献   
33.
34.
《只争朝夕》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借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理论对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进行解读,从后象征文化的失效、互象征文化的误导和前象征文化的缺失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只争朝夕》体现了小说家贝娄对代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35.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充分运用了聚焦的艺术,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完整的一天作为展现主人公漫长的劳改营生活的"焦点"。时间被浓缩在"一天",又被分割、细化,形成确定不变的时间表,因此时间成为了人为规定的"程序"而具有关于权力运作的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同时,时间又与个人的记忆和想象相联系具有了抽象性和心理色彩。个人在日常活动的时间的限制中,还拥有记忆中以及期望中的时间,因而超越了实存的时间而感受到灵魂的自由。  相似文献   
36.
索尔·贝娄的小说<洪馒的礼物>是反映其独特人文精神的一部力作.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洪堡和西特林经过艰难的心灵寻求,在精神贫瘠的荒漠上最终倾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有限的时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并携带着对自己、对同类的责任,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种独特性通过小说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宗教的、历史的和道德的三个维度得以呈现,并与其犹太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7.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是海明威与福克纳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人,《赫索格》更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作品。解析主人公赫索格摆脱异化的心路历程,了解赫索格的精神迷茫,挖掘赫索格心底的困惑和度过危机的历程,对我们理解生活、洞悉生命依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8.
借助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对美国著名小说家及诺贝文学奖获得者贝娄的代表性小说《拉维尔斯坦》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贝娄通过疏离型不可靠性与亲近型不可靠性的叙事策略的有效运用构建了小说叙事的迷宫.  相似文献   
39.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重要小说。小说作者亨德森生活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受到当时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迷茫焦躁、心灵空虚、行为异常。机缘巧合,主人公踏上了前往非洲原始大陆的旅程,通过在原生态非洲部落的所见所闻,亨德森的心灵既受到了自然美景的洗涤,又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净化感染。本文着重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非洲大陆对于小说主人公心灵的洗涤作用。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