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在中国的流行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提出了与硬权力相对的软权力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奈的软权力学说有其自身的理论缺陷,而中国也出现了对其生吞活剥地解读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对奈的软权力学说的认识进行审视和整理。  相似文献   
42.
对于线索的研究,必须从文章的实际出发,从阅读与写作的需要出发。在记叙性文章中普遍存在整体线索和局部线索现象。  相似文献   
43.
余治平 《理论界》2012,(4):122-124
沈璟的传奇作品大多改编自史传、小说,作者在改编的过程中,抓住戏曲作品的特征,场面冷热结合,删去多余情节,有时又另起炉灶,添加副线,使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场面冷热平均,又能改变、升华原来作品的主题,从中达到改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世界有多大?生命又有多长?狭隘者只看到自己踽踽独行数十载;丰伟的灵魂则可关照无垠的时空和万千的生命,心怀天下,伟者如是!当看到张之洞、严复、张元济、蔡元培、杜亚泉、沈心工、刘师培、陆费逵、陈独秀、胡适、任鸿隽、陈衡哲、林语堂、朱家骅、陈立夫和叶圣陶这十六个名字一起出现在《文化拯救》这本书里的时候,你会不会像我一样会有些许的疑惑:到底是历史的哪一条线索,将这些在不同领域里熠熠发光的名字联系起来的呢?然后又悄悄地坐直了腰身,准备随着作者的叙述开始一段厚重的旅程.  相似文献   
45.
早期欧洲汉学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欧洲汉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耶鲜会士汉学阶段。16世纪以后来华耶殊会士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是西方人大规模全方位研究中国文化的开端,欧洲汉学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第二是欧洲汉学的兴起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汉学在欧洲本土兴起。欧洲汉学的先驱人物提出了早期汉学所面临的语言学习这一基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带动和影响了大批的学术人才。第三是学院汉学亦即汉学正式形成阶段。在19世纪最初的十几年中,欧洲出版了广为关注的《汉字西译》,在正规大学里正式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院汉学的出现,标志着欧洲汉学的正式形成,汉学从此在欧洲学界牢牢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6.
中国农村改革30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3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为线索,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深入分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对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7.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48.
王燕 《社会科学家》2008,(1):154-157
时间是小说的叙事框架,是情节得以展开和延续的基本线索.小说时间词的运用受到客观时间流动的制约.作为叙事体的一个类别,小说中的时间词同其它叙事体存在共性,但受小说叙事功能的制约,其时间词在分布频率、语用功能上又呈现着特殊性.文章讨论了小说时同词的类型和时间词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49.
清代词集序跋中的诗词体性之异论,主要体现在六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予以辨分;二是偏于从创作主体素质要求角度予以辨分;三是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角度予以辨分;四是偏于从结构笔法与技巧运用角度予以辨分;五是偏于从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角度予以辨分;六是偏于从面貌呈现与审美风格角度予以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了传统诗词体性之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把握词之体性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50.
海明威小说的情绪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小说感人的艺术力量来自于其作品中一条流动的线索———情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作品特有的情节结构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 ,特别是战争的经历都是这条情绪线索形成的原因。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逃避和无可逃避的情绪 ,而最后作者又以行动为这一情绪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