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9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31.
维特根斯坦在批判其前期逻辑图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意义使用论,主张从"语言游戏"中确定词语的意义,使对意义本真的追问成为其哲学思想研究的主题;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强调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功能。因此,从意义观、语境观、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系统综合分析维特根斯坦意义使用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异同,探寻导致其差异的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32.
梁家荣 《理论界》2023,(1):49-54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的前言中提到“本书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归功于斯拉法的激发。在阿玛蒂亚·森看来,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维特根斯坦经由斯拉法而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思想关联以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所谓的“人类学”方式。本文认为,“斯拉法—维特根斯坦”思想关系问题应该从两者在提问的艺术、注意特殊和原始语言等关键概念上的共通之处去把握,由此推进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独特哲学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233.
现象学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一个概念和流派,而是回到事情本身这一宗旨下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作为西方同时代的大思想家,两人都对西方一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做出了颠覆性批判,都反对对象化概念式的思维方式,提倡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点在两人的语言哲学、美学和伦理思想方面都有所体现。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源头是古希腊,他要回归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世界;而维特根斯坦并不主动建构自己的哲学,他只是提倡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消解传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34.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规则同一性的怀疑展示了一种反柏拉图主义的观点。胡塞尔在其晚期论文“论几何学的起源”中发展了具有历史生成视域的沉积现象学,通过它可以重新激活数学规律的同一性的意义,并由此对数学对象的柏拉图意义上的存在做出辩护,借此克服维特根斯坦的反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整个克服的关键在于胡塞尔区分出与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说”相似但实质上相对的“流形论”,由流形论可以保证数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235.
随着新维特根斯坦派的兴起,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再度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新旧各种解读意见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为何要将自己书中的命题视作没有意思的空谈而展开。传统解读者大都倾向于认为,尽管构成《逻辑哲学论》的命题本身没有任何意思,但通过它们可以显示出形而上学真理。而新维特根斯坦派则认为,应果断地将这些命题看作是不仅毫无意思而且也无法显示任何东西的纯粹空谈。这些针锋相对的解读意见虽各有道理,却未能足够细致地考察维特根斯坦用“我的命题”这一短语到底意指他书中的哪些命题。而只要严格按照该书所使用的命题编码系统,不仅从纵向而且从横向上看待这些命题之间的层次区分与相互关联,便可望寻得一条全面理解该书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36.
解读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中的三个区分和八种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237.
事实表达的是现实性,事态表达的是可能性。维特根斯坦在此区分了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现实世界——事实——基本事实——对象的外在性,第二个系列是可能世界——事态——基本事态——对象的内在性。学界有种观点认为,基本事态对应着命题逻辑的原子命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布拉德雷问题的解决来看,维特根斯坦正是基于基本事态的提出,将基本事态看成世界的逻辑原子,并遵从了布拉德雷的“内在关系说”,才得以避开哲学上对本体的无穷追溯。  相似文献   
23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