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5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胡建次 《船山学刊》2008,(4):138-142
我国古典词学中的词意创造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对词意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二是对词意表现与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两大维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意创造之论,多向度地将词意创造的论说取向与空间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2.
从认识论高度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在的科学和哲学价值展开分析,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理性以及一切理性文明成果都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知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指出科学结论只具认识论意义而无本体论意义,但知识的有效性并不因此而丧失.  相似文献   
33.
60年来,海峡两岸关于"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来说,两岸学界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各个层面展开了探讨,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目前,该课题尚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34.
文章认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包含三个层面: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这一批判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即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展开并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开启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向,而且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理论范式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关于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评介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出版《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以后,对卢卡奇及其著作的研究与评价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多重讨论.为使卢卡奇与这部著作能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笔者以评介为视角,展开了这一著作思想的概要分析,对引发争议的肯定、否定、自我三种评价进行了梳理考察,并提出了解读文本需澄清的三个问题,即卢卡奇及其著作性质所属的问题、卢卡奇如何对待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如何鉴别卢卡奇的自我批评问题.  相似文献   
36.
王先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王著")是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的著作.说王著全面、系统,是因为其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时期及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艺术心理思想;说王著深入,是因为其是将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放置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心理这样广阔的宏观背景上来展开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作参照和导引的,是与古代及现代的艺术活动实际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37.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38.
张守奎 《江汉论坛》2007,7(12):40-43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真正归还给人,立足于人之现实的实践生存论立场,把人的本质内在地理解为是在人之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之实践活动的敞亮与展开.  相似文献   
39.
当前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多局限于"索隐法"等研究模式,不能够准确、深入地估量基督教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所谓内在层面的研究,指的是分析作家如何从内在的价值立场上吸收、化用基督教精神;外在层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作家在修辞策略等外在的层面对基督教文化资源的运用.  相似文献   
40.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其科学世界观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即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的问题,可称之为深层的或内部的整体性;二是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联系,可称之为表层的或外部的整体性.其内部的整体性是外部整体性的根据和基础,其外部的整体性则是内部整体性的逻辑展开和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内部整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