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9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732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0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1030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11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51.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环境不断升级,许多新兴投资行业逐渐在经济市场中发展壮大,作为投资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私募股权发展规模也呈现出持续性扩展趋势。但当前经济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所表现出的逆转性使得行业机构对经济项目估值难度增加,行业风险扩大。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沿革情况,指出了当前私募股权机构普遍陷入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2.
"三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等商事主体法的重合与冲突给外商投资企业纠纷的法律适用造成了困难,在《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不再涉及企业组织与运行的规定,与《公司法》明确分工的情况下,外资企业的法律适用需要以问题的政策性与自治性为区分标准,政策性问题以外资法为主导,自治性问题以《公司法》为主导。而诸如涉外隐名投资与涉外股权转让等复杂性法律问题融政策性与自治性为一体,并且不会随着立法改变而改变,需要在区分的基础上兼容适用两类法律。  相似文献   
53.
国家部委层面首次联合发文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透露出明确的政策红利。《意见》指出,要推广集合债券、集合信托、小贷、私募、股权融资等融资方式,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小微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54.
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启动股权激励已有5年,为了客观评价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文章运用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合理筛选样本公司,构建以2006中期至2010年中期为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最后借助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以来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长期产出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将对正确认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用及完善其机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房地产企业的并购其本质是对被并购企业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吸收。一般而言,房地产并购有两种模式,一是房地产股权收购,一是房地产项目收购。股权收购与项目收购比较起来,具有更为快捷、便利的特点,但在方便、宜行的同时,也蕴涵了巨大的法律风险,本文全面分析了股权收购过程中存在的目标公司、股权本身、房地产项目三大法律风险,并结合实践操作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6.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直管县示范作用不断增强,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等方面。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省直管县的实权权限配置不公、权限承接困难、权限被分割及受到省辖市的压制、司法体制不顺、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明确的退出机制等诸多困境和问题。深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通过强县扩权,真正赋予省直管县更多的自主权;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支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改革法检两院体制,确保司法体制独立顺畅;创新省直管县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机制;推行省直管县退出机制,将个别县的管辖权回归省辖市;实行"市县分置",建立省直管县和省直辖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股东优先购买权体现出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与资合性之间的冲突。中国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规范存在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体系性的股东优先购买权理论。股东优先购买权本质上是系列性权利组合,而非单一的权利,具体包括资格维持请求权、告知请求权、强制缔约权和优先受领权。股东于其取得股东身份时取得优先购买权,并于此时得以行使。至于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则不宜做过多理论上的探讨,而应当交由立法者根据本国国情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