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胡风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40年代的言说语境中,胡风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欧化白话文。胡风的白话文欧化在词汇、文法和叙事三个层面上铺展,又在具体的文本中结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把胡风的欧化白话文放置到现代白话文生长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继承了“五四”的白话文写作和启蒙主义的精神,继承了鲁迅“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气质,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这些直接构成了胡风欧化白话文的精神后援,欧化白话文的话语方式和言用者胡风的结合,就成了“胡风话语”。  相似文献   
62.
朱朝辉 《齐鲁学刊》2008,(2):147-150
胡风文艺思想中存在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与理想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的交融化合,使胡风文艺思想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异质性"。深入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这两种倾向,将有利于我们借鉴、运用其文艺理论的合理内核,更好地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3.
红苇 《齐鲁学刊》2004,(1):33-36
胡风文艺理论的言说方式以其语法、句法以及选用词汇的特别而显示出独立的风格。它不仅区别于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文艺理论家的理论文风,而且亦与左翼阵营的群体叙事风格大不相同。胡风文艺理论独特的言说方式一方面在于他的文艺思想自身内部的矛盾性,一方面因为他的文艺理论政治倾向上的某种个性姿态。  相似文献   
64.
鲁贞银 《浙江学刊》2003,2(2):84-91
胡风创作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观战斗精神”概念的形成与胡风对鲁迅的人生和文艺实践的解读密切相关。胡风着重从“主观(心)”、从伦理层面(主观和心的发扬)接近鲁迅,在鲁迅身上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把这些作为鲁迅传统的核心基点,从中整合出一种精神力量,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一元化的整体艺术观之中,认为作家只要拥有战斗的主观精神,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追求人生的完美,进而构建起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承和推进了“五四”的思想主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  相似文献   
65.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5,6(11):120-122
上世纪50年代初,胡风与舒芜在文艺思想上发生分歧,继而互作政治指控.在这一过程中,两人都曾不恰当地"将私人通信用于公共事务",所加诸对方的"罪名"也颇为相似,而胡风的操作先于舒芜整整一年.他们所以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四十年代文化人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因此,在讨论胡风与舒芜的恩怨时,不能纠缠在"私人通信"这个问题上,而应换个角度.  相似文献   
66.
陈方竞 《文史哲》2008,2(2):145-154
胡风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左翼文学独立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胡风对文学创作特有的生命形态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和理论升华,为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对此,只有在他与鲁迅的深刻联系中才能得到更为准确、深入的认识。对于胡风文学批评的特点、局限及其产生的根源,也只有在与鲁迅的比较中才能得到认识上的深化,才能看清胡风批评理论的"诗性"特征,看清其与时代相关的批评理论内部的深刻矛盾性。  相似文献   
67.
沐浴着抗日烽火而诞生的七月派乡土题材的小说迥异于同时代解放区的乡土小说。它们深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影响 ,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和人物的心灵深处 ,感受着战争时期血火大地的颤栗与农民灵魂的痛苦撕裂及其“原始强力”的爆发 ,从而形成厚实、深刻、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与冷峻、沉郁、悲凉的艺术基调。  相似文献   
68.
“主体性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其独特的、更能显示文学理论自身价值的纯粹性。全文拟对该理论的提出者———胡风和刘再复,从著者自身、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本文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分析比较形成二人“主体性文学理论”的背景。指出,诗性气质和东西方文论是两人主体性文学理论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胡风和毛泽东在文艺问题上并无根本的原则分歧。胡风悲剧事件酿成的根本动因和由来是马克思主义对鲁迅文艺传统的两种态度、作风的分歧和对立。具体来说,就是坚持领袖是人不是神;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皂隶式的机械主义”的分歧和对立;坚持、发扬鲁迅文艺思想、文艺传统与疏离这一思想、传统的分歧和对立,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与主观主义学风的分歧和对立。  相似文献   
70.
本文集中论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观性”特征,认为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了胡风对于主体性的独特理解,由此进一步解说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认为它们是胡风主体论思想的不同表现。由胡风主体论的实质还进一步论述了胡风及其同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