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8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1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1120篇
社会学   26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诗词意义可区分为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与诗意意义的解释与描述。论述诗词的诗意意义的构成方式 ,指出诗意意义的解释和描述比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更接近于对诗词本身的把握 ,但这种接近对古典诗词的把握来说 ,还隔着两层 ,即文字文本诗意经验层和声音文本诗意经验层。  相似文献   
12.
诗词是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而赏析诗词却有不同的方式 ,换一个角度去欣赏诗词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 ,从中更能体味人生和历史的沉积 ,感悟到诗词的魅力和震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用典颇多.或寓典于情,或寓典于景,或寓典于理,或寓典于境,或寓典于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14.
船山创造性地诠释了张载关于“太虚”的观念,提出了“气”本体论,并以“气”本体作为其重新阐释儒学心性论的天道依据,全面阐发了“性”、“心”之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性情论,未发已发说,道心人心说等心性论各个层面的问题。船山对儒学心性论的解释,贯穿着“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以健顺五常之理融合于清通”的主题,突显了儒家传统性善论的主体性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圣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克服宋明理学自身的逻辑矛盾及其在精神气质上与儒门之正学的张力和偏差,以便回归儒门之正学,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至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富民必然有诗词消费需求。富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群体心态,对诗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富民阶层需要而写作的诗词,随之具有了某些较为固定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刘义平 《老年人》2003,(10):44-45
拜读了于沙先生的文章后,我是赞同他的看法的。他的“莫把歌诀当诗歌”的告诫,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指导尤为及时。可是,由此引发的“老干体”之争,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文人。”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昌盛时期,广大离退休干部莫不欢欣鼓舞。他们讴歌盛世风情,记录历史事件,抒发晚年情怀,体现了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老干部诗词的大量涌现,可说是应运而生,适时而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艺术百花争妍和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谁能说这不是现代文明的体…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词、黄庭坚的诗,都以善于用典而著称。但辛词与黄诗用典则又有不同:辛词用常典,沿用原意,用典自然,而黄诗用典冷僻,以故为新,“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作者时代、经历、文学主张和作品体裁等多方面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唐宋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宋,是古典诗歌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诗词纷繁的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诗词创作中的“雨”意象,始终不脱离它作为客观物象固有的自然特征,同时,在反复运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长期积淀下来,使之固定地带有纤细绵柔、明丽清润、朦胧迷离、凄清冷寂、迅疾狂骤等审美特征。心物相契的“雨”意象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用来烘染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等,以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宛如夕阳晚照,呈现出没落与辉煌的双重状态:大学生对古典诗词表现出趋向与背离的尴尬情状;作者群体大多呈现老年化、单极化趋势.对调查的结果予以分析,并据此对"五四"造成的古典与现代的断裂进行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