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8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1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1120篇
社会学   26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王万里 《社会福利》2011,(12):54-54
(一)栀子含苞花欲开,新航直将云天裁。和为上善真如水,回梦当年练渡台。  相似文献   
72.
船山词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大家忽略,研究船山词语言艺术的相关文献资料更少。文章旨在通过在炼词、修辞、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的分析,系统阐述王船山高超的文字掌控能力、语言技巧和诗词美学方面的雅俗观,从而说明船山词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与成就。  相似文献   
73.
篆刻     
高国骧 《当代老年》2014,(12):53-53
峥嵘岁月八旬翁,眼不昏花背不弓。对镜观身何所似,南山岩上一苍松。  相似文献   
74.
凡是打油诗词,通常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本事”。不知“本事”的局外人,一般不能懂得该诗词的真趣,本词亦然。多年前我与两位诗词同道,按年龄排序是周、戈、乔。周住北京城里,多病,耳稍背,为“聋子”;戈住西北郊,视力大坏,戴高度数眼镜,为“瞎子”;乔发稍稀,为“秃子”。  相似文献   
75.
老有所乐     
冷景南 《老友》2012,(1):21-21
园林深处门球场,耆宿结缘聚满堂。 技艺高精齐喝彩,输赢一笑喜心房。  相似文献   
76.
唐以后诗词常见有"桂岭"一语,但少为人注意,且注者多歧.经考辨可知,"桂岭"所指有五岭之临贺岭、桂林山岭和岭南地区等含义,常作为远离中原的象征而使用.人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认同、文才武略的官员在"岭南瑶壮窃发"时南调的经历和迁客骚人对"两粤犹称乐土"的向往等原因,造成了"桂岭"作为一种诗学意象,不仅象征着遥远,还呈现出某种奇异和神秘的色彩,传达着文人们或畏惧,或赞赏,或落寞的情愫.  相似文献   
77.
废名作为诗人,在世时发表的诗作只有三十余首,且大都晦涩难懂.新时期以来,不少学者醉心解读这些谜一般的诗歌,尝试找出清晰可解的线索,以重现诗人的内心世界.论者把“现代派”、西方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词等诗学概念放在废名身上,同时强调诗中的禅趣、哲思,甚至索性说他是独一无二的混合体.其实,这些中西古今的概念都是相通的,废名新诗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沟通了古今中外的诗学概念,开拓了中国新诗中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78.
王船山在美学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船山无心作书家。但其书艺的意境美有四个方面:文质彬彬,雅致妍妙;以势达意,曲写心灵;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心手相应,变化多姿。  相似文献   
79.
神州春正好     
刘检清 《老年人》2014,(3):49-49
放眼神州,姹紫嫣红春正好,下潜龙府,上访嫦娥嫂。接力攻关,困难知多少?同心造,梦圆中国,莫叹年华老!  相似文献   
80.
心广 《船山学刊》2014,(2):116-116
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出处:《船山诗文拾遗》,参《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版。赏析:这是王夫之自题“观生居”堂联,表达了他的学术抱负和生死观。1657年,39岁的王夫之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涯,回到南岳莲花峰下的续梦庵故居生活。1660年夏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衡阳金兰乡(今曲兰乡)高节里,于茱萸塘筑茅屋,编篾为壁,取名“败叶庐”。1667年,因避“急难”,曾一度与长兄暂到湘乡,1669年又回到败叶庐,不久新筑茅屋“观生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