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486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722.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723.
现有研究认为《夷夏论》以民族主义为立场与方法反对佛教,理论价值有限。事实上,《夷夏论》以教化与风俗关系为核心议题,强调普遍真理(道)与真理表达(教化)有别,语境(风俗)对真理表达而非真理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运思方式与经学在“空间-风俗-性情”的一体结构中思考教化问题的理论构型完全一致。这一构型从宇宙论层面肯定语境存在的必然与意义,并阐明这样一种真理观念:真理的普遍性体现在能够以非普遍主义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诠。《夷夏论》以教化重构佛道论衡的论域,使论争主题由不可通约的多元真理之争,转入真理诠释有效方案及其标准的辩难,为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24.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发挥“本心”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则体虽常寂而思虑酬酢应用无穷,这便是杨简所追求的、寂感合一的“知止”工夫。杨氏希望以此消除“意”对心体的拘执,以无思无为之“止”实现道德主体之超越,并将其落实到孝悌慈爱的日常践履之中。  相似文献   
725.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14,(5):148-153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