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7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60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个社会走向繁荣,尤如一条河流汹涌向前,是必然要伴随着泥沙和沉渣的泛起的。美术界也是如此。但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清明的声音,尤其是要有更多有艺术自觉、社会良知的艺术家,用自己真正的作品来证明。如此,如南海石农先生所言——通向“罗马”的道路就会更直接一些。  相似文献   
22.
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都十分关注主体道德自觉的建构 ,但路途却迥然有别。康德主张道德法则必须绝对地超越于经验实质 ,理性普遍立法越是纯粹、直接 ,道德的威慑力量越为庄严、崇高。而王阳明则强调吾心良知与天理、万物 ,与功夫实践相即相融 ,合一不二 ,致良知本于道德法则 ,却又不离人心物事。康德从理性本体分裂出经验现象 ,而王阳明则汇合超越与实质 ,实现理性形式、外在规范与日用实践、主体精神内在统一 ,要求由绝私堵己、省察克治而达到莹彻了然的绝对道德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23.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约翰亚伯特大学,25年都在讲授中国历史的李光华教授,他不是成天关在书斋阅读故纸的老者,而是被誉为社会良知、理性化身、精神之邦的学者、加中友好协会及亚太地区传媒中心的主席。 默默耕耘的主席 刚从北大会友的繁忙里脱身出来的李光华老先生,来不及喝上半杯茶,又迎着门铃的响声为记者打开了大门。 首映记者眼帘的李光华,看上去不像位主席。身穿普通的白衣黑裤,霜白的鬓角上架起的那副金丝眼镜后,透出的是智睿和谦恭的神采,没有济世为怀的炫耀,也没有救世主般的慑人气派。只听到他浓浓的粤语普通话“听说你…  相似文献   
24.
教育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可以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王阳明以"致良知"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致力于将社会民众培养为符合封建准则的理想角色,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6.
我们需要它——职业精神特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潇 《职业》2008,(19)
每日埋头工作于三尺办公桌,忙忙碌碌奔波于职场,'精神…'追求"这些字眼似乎离职场人日渐遥远.但近期职场上的诸多事件让"职业精神"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东航飞行员置乘客安危、航空秩序于不顾的返航事件,拷问着人们的职业道德良知,而汶川地震救援中无数感人瞬间又让我们见证了职业精神的神圣光环.  相似文献   
27.
本文旨在对王守仁的美学思想作一尝试性的把握。由于其心学强调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体验活动,使其美学也具有典型的体验性质。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就是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28.
程朱"性即理"、阳明"心即理"的论断,为宋明理学之道德形而上学基石.考虑到现代人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故若要儒学为人们所理解,必须从根基处重新阐释,本文遂尝试提出意义世界说,以解决这个"儒学现代化"中奠定基础的关键问题.程朱、阳明断定人的存在中内涵着天理(诸先大儒称作本性或本心).是一个正确的论断.错误之处在于对其来源的解释.本文论证,天理并非源于天命,而是来自客观地存在于文化中的意义世界.本文以笔者早年提出的"'我'之六义"说阐明,人的存在中有文化存在之维,此维由意义世界浸润化成.立此说,极容易解释,常人何以未有天理之全;修养用功,致力处全在观照意义世界价值内核并化入自身,遂可判定朱学高于阳明学.并据意义世界说,对牟宗三"智的直觉"、"良知是呈现"说之得失作了评判.  相似文献   
29.
道义与良知     
孟戈 《老年人》2008,(4):36-36
厦门市十佳保姆阿莲,二十年如一日照顾着主人一家四代人的生活,抚养大这个家庭中的新一代,精心照料患尿毒症9年的妇女主人,把这个家的每一个人当成自己的至爱亲人。忽然有一天,她被查出患了淋巴癌,晚期。  相似文献   
30.
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指出,《诗经》中《敬之》篇所表达的思想是心学之原。历来学者在探讨心学的源流时,对王氏之观点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心学大师杨简的确在对《敬之》章的诠释中将"敬"与心相连,而公认对陆王心学影响巨大的孟子,在推崇"敬"的同时,也受到了《诗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敬"在陆象山、王阳明和其他心学大师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诗》学也被他们认为是在敬畏之时保持洒落的关键,因此,王应麟的这一观点无疑是可信的,这也为剖析心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